{SiteName}
首页
胆结石症状
胆结石术后
胆结石原因
胆结石中医
胆结石排石
胆结石费用

医院刘凤林医生的剪影来自病家的求

医院

刘凤林医生的剪影

来自病家的求医报告

(下)

作者水不舍

(七)刘凤林医生,要劳驾您了

医院普外科的刘凤林医生,给我做腹腔镜手术。他是一个年富力强的副主任医生,是胃肠外科副主任,今年45岁,按照国际医学界的标准,正处于外科医生的“黄金年龄段”。

从一些熟悉刘凤林的医生口中了解到,刘凤林有两个地方给我印象深刻:

一是刘凤林医生是北京协和医科大学苦读8年毕业的医学博士,曾在德国弗莱堡大学进修临床工作。对普外科常见疾病和危重症患者治疗,有着较为丰富的经验。特别擅长胃肠道肿瘤的综合治疗和微创手术。

大名鼎鼎的“协和”,是中国西医外科医生的摇篮。医院的普外科,常年排名在中国榜首。协和毕业的医学博士,医院里很少见。怪不得有些人谈起刘凤林的手术水平,往往会带上一句钦佩的后缀语:那还用说,人家是协和毕业的!

二是有个医生朋友曾与我细语:刘凤林做腹腔镜手术,水平那是绝对一流的。我与刘凤林医生谈起这事,他谦虚地说:当代外科医学的专业越分越细,医生就是靠“驾轻就熟”吃饭。只要敬业,谁都能做到。

这使我想起40年前,我采访中国外科奠基人之一的傅培彬教授时,他告诉我:西医外科进入中国时,那是一把手术刀“从头开到脚”的。随着医学进步,专业分细,如今就好比是“铁路警察”,一人管一段,谁也做不到大包大揽了。但是,无影灯下的手术技艺是越来越精妙了。

我每年体检时做B超,都显示胆囊内有结石,是那种“充盈状,泥沙型”的。医生建议摘除,可我没当回事。直到年,两次胆囊炎急性发作。那种苦痛,实在难熬,这才下决心,打算去做微创手术。

医院看专家门诊时,专家指着我的“将军肚”说:微创手术要打洞,你太胖了,先减肥再说。要想减肥,谈何容易,这事儿就耽搁下来了。不过,这些年注重清淡饮食后,胆囊倒也相安无事。

年初时,我见到刘凤林医生,曾向他请教:我的体态能顺利“打洞”吗?想不到刘凤林医生告诉我:做腹腔镜手术,最好是患者“胖一点”。肚子里的空间大,当然更方便医生操作。原来如此,我恍然大悟!

刘凤林顺手在纸上给我画出胆囊的形状,详细解说了胆囊的功能,以及微创手术的摘除途径。他说:这个手术已经很成熟了,手术风险的概率,就像飞机失事的概率一样!

想不到几个月后,当时的闲聊话题就成为了现实,要劳驾刘凤林医生了。

(八)刘凤林医生的门诊印象

看刘凤林医生门诊的病人很多,大多数人都拿着各种医学检查的摄片,不是来做手术的,就是来复查手术效果的,进展速度很慢。

又是坐等3小时,与邻座的一位中年男子聊天。他告诉我:一年前,他胃部查出了间质瘤,刘凤林医生给他做了手术,今天来复查。

天下之大,又天下之小也!我刚刚摆脱了间质瘤的阴影,想不到就碰见了一位间质瘤的患者。

间质瘤的发病率比例不高,国外约在十万分之一左右,中国可能要高一些。医学界对间质瘤的认知,是近年来才逐渐清晰的。本世纪初,国际医学界才把“间质瘤”从“平滑肌瘤”中单独分列出来。

这位中年男子告诉我:刘凤林医生的手术很成功。只是这个病要终生服药,经济代价很大。

之前,我阅读了美国医生朋友给我发来的NCCN治疗指南后才知道:胃部的间质瘤,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胃癌,而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胃恶性肿瘤。肿瘤细胞来自胃肠道的间质细胞,肿瘤的恶性程度虽然较低,但是最大的“麻烦”,就是有可能会不断复发,要不断手术。间质瘤一般不会发生占位性转移,是属于基因突变类的遗传疾病。

因为前几天处于间质瘤“威胁”的阴影下,我比较了美国NCCN治医院现行的治疗指南,都是以手术治疗以及靶向治疗为主的治疗办法。NCCN治疗指南显示:治疗间质瘤有新一代靶向药,很有疗效,但要终生服药。大致算来,扣除医保支出外,病家一年支付的费用,估计在25~30万人民币左右。

轮到我看病时,刘凤林医生告诉我:看了我的各种检查报告,他同意内镜检查的结论,“隆起灶”可能就是胆囊挤压。但是,医院放射科教授讨论时,还是有些担心,核磁共振对胃壁肿瘤的判断不一定十分准确。他叮嘱我:一定要做一个超声胃镜,再决定手术。

他告诉我:已经与刘靖正医生沟通过了,你去找他,再做一个超声胃镜。

我问:胆囊摘除后,对生理的影响大吗?

刘凤林医生说:摘除胆囊后,人体就没有了胆汁储存和分泌的功能,会有一个慢慢适应的过程。期间,可能会增加大便次数,也可能会拉稀等等。但是,你的胆囊早就没有胆汁储存和分泌的功能了。换句话说,你早就适应了,应该没啥影响。

他说:你如果不摘除胆囊,它就像是一颗“定时炸弹”,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影响到胆总管,进而出现黄疸,那就大麻烦了。“你现在做胆囊摘除手术,是绝对有价值的!”

刘凤林看门诊,喜欢直奔主题,话语干脆利落。他一边凝神看片子,一边倾听你自述病情。然后,他看着你的脸,吐字清晰,语速不快,告诉你该怎么办?

你能感觉到,他在倾听你自述病情时,就已经在周详思考,有了清晰的手术治疗方案。一看,就是一个十分专业、也十分自信的医生,值得信赖。

(九)“多学科会诊”的临床价值

在重大疾病的临床治疗上,国际上基本采取“MDT模式”,翻译成中文就是“多学科会诊”。这个概念最初是英国医生针对癌症治疗提出的,因为大多数癌症属于全身系统的疾病,要很好地控制癌症、治愈癌症,要由不同专业的医生共同坐下来研究,这样才能科学地安排治疗顺序,制定完整的临床方案。

后来,美国医学界极大地完善了“MDT模式”,把这种科学化的临床治疗模式,从癌症治疗领域推广到了所有重大疾病的治疗领域。

应该说,“MDT模式”是避免出现误诊、误疗的唯一保证。因为“MDT模式”决定了只有不同专科的医生达成一致意见后,才能对患者实施重大治疗措施。

当刘凤林医生提出要做超声胃镜的时候,我就明白了:这是他从手术医生的角度提出的问题。在手术前,必须把任何疑问都搞清楚,这是一个优秀的外科医生必备的专业素养。

当代医学进步最显著的标志,就是医学检测手段的日新月异。任何专科的医生在诊断病情时,都必须根据医学检测的结论和数据,再来独立判断。特别是外科手术,更要有明确的指向性。过去那种动辄剖腹探查的办法,早已落后了。

于是,我再次走进内镜中心,请教刘靖正医生:超声胃镜与胃镜有什么区别?

刘靖正医生解释道:胃镜是主要观察病灶的表面,可以全胃范围查看;超声内镜则是观察病灶内部的情况,范围比较小,有局限。一般来说,肿瘤侵犯黏膜下层以上的叫早期胃癌,肿瘤侵犯黏膜下层至固有肌层的,属于进展期胃癌。只有超声内镜可以了解肿瘤侵犯的层次。对于胃腔内的隆起灶,超声内镜的另外一个作用,就是可以了解肿瘤起源的层次及扩散的方向,可以为外科医生提供更多立体的信息。

刘靖正医生告诉我:第一次给我做胃镜时发现“隆起灶”,他就想过要不要做超声胃镜?但是,考虑到这个隆起灶不像是胃癌,有可能像间质瘤,就决定先做CT和MRI检查,看看能否排除?他说:刘凤林医生的建议是正确的。

内镜医生和开刀医生的视角不同,只有叠加互补,才能彻底治愈病患。我明白,实际上这也是一种“MDT”。

(十)超声胃镜的最终结论

原以为,做超声胃镜与做胃镜一样,都是要全身麻醉的。当我躺在床上,喝了一小瓶麻醉喉咙的液体,摆好姿势,静等全身麻醉的时候,只见刘靖正医生拿着几根长长的“管子”,笑着朝我走来,要我把嘴巴张开。

瞬间,有点恐惧。我问:不麻醉了?

刘靖正医生说:超声胃镜不用全身麻醉。你不用怕,深呼吸,很快的。

说时迟,那时快。刘靖正医生把几根“管子”一下子从我的喉咙插到胃里,一边紧盯着电子显示屏观看。

我感觉,除了想呕吐外,胃中突然“飚射”出一股“冷水”,似乎在翻江倒海地旋转,很是难受……

“好了”,刘靖正的话音未落,“管子”就被拔出。他在电脑键盘上打字,一边写结论报告,一边高兴地对我说:“彻底排除!”

他看了一下时间说:只用了3分钟,非常完美!

后来我才知道,超声胃镜的操作,要求医生绝对的眼明手快。如果超过5分钟的话,患者会很难受的。内镜中心中,似乎做超声胃镜的人很少。那天,加上我一共才两例。

超声胃镜检查显示:“隆起处探得胃壁完整,考虑腔外压迫。”这是一个多月来,我听到的最好消息!

刘凤林医生第一时间看了超声胃镜的报告,对我说:接下来是我的事了。他很快开出住院单,准备给我实施胆囊摘除手术。

我有时候想,汉语中“诊疗”这个词,十分耐人寻味。它包括了一个人看病的两个过程:诊断和治疗。我多年来坚持的认知是:一旦疾病找上门来时,诊断结论一定要正确。诊断过程的时间长些,检查措施适当“过度”一点,跑医院多费点周折,都不打紧。因为只有诊断正确,包括手术在内的治疗,才会有效果。如果诊断不正确就匆忙投入治疗,就好比是南辕北辙,方向错了,治疗效果肯定不行。

当然,如果诊断清楚了,进入治疗就必须加速度了。

(十一)致敬,医院普外科

我是生平第一次住进医院外科大楼。

医院,源于清末民初。其源起有三:一是美国用“庚子赔款”创办了北平医院,二是西方传教医院,他们均以妇孺专科为特色。三是第一代中国学医的留医院,医院就属于这第三种源起,是唯一医院。历经80余年的砥砺奋斗,医院如今已成医院。

最早时的西医外科,被广誉为“上帝神技”。医院创办时,多以外科的“柳叶神技”扬刀立万。医院亦如此,从创院始,外科就一技独秀,历史上还曾一度改名为“医院”。

直到今天,医院的普外科,综合评分仍居全国老二,老大当然还是帝都的老牌“医院”了。

医院的创办者是谁,我没考证过。我只知道首任院长是擅长骨科的牛惠生。其兄牛惠霖擅长外科,兄弟俩均是中国第一代留学欧美的医学博士。其父是晚清洋务时代的留美幼童,其母与宋庆龄的母亲是亲姐妹,牛家兄弟是宋氏三姐妹的表兄弟,孙中山先生曾盛誉他俩为中国的“医界柱石”。

牛氏昆仲的医术,当时是全球闻名的。有一年,时任港督病重,欲返伦敦手术治疗。英国卫生部闻悉后,特拍电报叮嘱:请沪上的牛惠霖赴港手术就行了,根本不必远渡重洋。果然,“牛”到功成,全港轰动。

所以,我一直对医院普外科充满了敬意。

因为所有的检查都做完了,住进病房后,只是抽了几小罐血,然后在一大叠表格上签字,医院的流程走。术前,刘凤林医生对我说:你这是再小不过的手术,肚皮上只要打“三个洞”就行了。

毫无悬念,手术顺利。术后,使用了镇痛泵,一夜睡眠尚可,首次排尿和排气也很顺利。

当天傍晚,刘凤林医生来看我,给我一个塑料袋,里面装着11颗胆结石。我惊诧地问:以前的所有B超检查,都说我的胆囊里“充盈泥沙”,怎么会有这么多石头?刘凤林回答说:任何体外的检查,与体内的实际情况,还是有不一样地方的。

夜深时,戏作了一首《胆结石铭》:“质如铁,色眩目,藏腹一甲子,一朝见天日。生于僧身,曰舍利,人珍之;生于俗身,曰结石,人弃之。白衣天使,轻巧取出,珍之不必,弃之亦惜。”文人积习不改,写几句铭语,聊作纪念。

聊天时获悉,与我住同一病房的人,他的求医经历实在让人叹息。他“胃疼”,先是被误诊为胆囊炎,在实施胆囊摘除手术时,才发现病灶是胃癌。无奈,只能来医院手术。诊断过程太匆忙,糊里糊涂就手术,这是一个教训。

在病区走廊中散步时,看了墙上贴的告示才知道,原来医院普外科有专门治疗间质瘤的门诊。我真是孤陋寡闻啊!

(十二)如何认知当代的胃肠外科

我是一个喜欢阅读的人。在病床上,用手机搜索刘凤林医生写的文章,从中挑选了一篇相对看得懂的,认真阅读了一下。

这篇文章由刘凤林与秦新裕联合署名,题目是《胃肠外科近20年进展和发展趋势》,原文发表于《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我住的病区,大多数人是胃肠道癌症患者。我觉得,这篇文章中有几段论述,不仅他们应该读一下,而且其他的健康者也应该读一下,以便对胃肠外科的现代化,有一个的正确认知。

我摘录其中几段,与大家分享:

以消化性溃疡为代表的良性疾病,不再是胃肠外科诊治的主要疾病,肿瘤或者恶性肿瘤,已经占据胃肠外科疾病谱的首位。

外科手术的目的是延长病人生存期,改善病人生命质量。现代高质量外科已经不单纯是圆满完成手术或者单纯强调费用低廉,而是对外科质量的综合评价……重视手术安全性,降低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提高病人术后生存质量和远期存活率,是胃肠外科医师永恒追求的目标。

随着医学专业的不断细化,每个医师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jigse.com/djsfy/1282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