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医院消化病院院长刘冰熔
一脸富态相的小周体重多公斤,但他毫不忌口,一日三餐都离不开鸡鸭鱼肉。可小周近来一吃红烧肉等油腻食物,就感觉肝区不舒服,甚至伴有隐隐约约的疼痛。到医院做B超检查时才发现,原来自己患上了胆结石。正是这颗不起眼的“小石子”,让小周浑身不自在。就此,记者请医院消化病院院长刘冰熔教授就这个中国10%的成年人都有的,让“吃货们”恨得牙痒痒、痛得心慌慌的胆结石进行了剖析和解读。
胆在哪里,胆有何用
刘冰熔描述说,胆囊在右腹部的肝脏后方,长得像个鸭梨。
作为人体十分重要的生理器官,胆囊在消化、吸收、免疫和维持胆道系统内环境平衡稳定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由此可见,胆囊的健康关乎整个身体的健康。胆囊的生理功能主要有如下几点:收集肝脏分泌的胆汁,浓缩5~10倍而储存于胆囊内;在进食时通过胆囊收缩,排出胆汁帮助消化食物;胆囊可分泌特殊黏液,润滑和保护胆囊黏膜。当进食3~5分钟后,小肠会产生缩胆囊素促进胆囊收缩和排空,大量的胆汁倾入肠道,帮助消化食物中的脂肪。
胆结石难道是飞来石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胆囊疾病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的态势,如胆囊炎、胆囊结石、胆囊息肉、胆囊癌等,其中发病率较高的胆结石更是聚集了公众目光。
刘冰熔指出,胆汁中含有胆汁酸、胆红素、磷脂、胆固醇以及一大堆胆盐。在正常情况下,各种物质占比均衡,胆汁处于溶解状态。一旦这种平衡被打破,比如吃太多肥肉、身体摄入的胆固醇过多,且胆盐和磷脂合成减少,如果这样的人恰好还不爱吃早饭、不爱运动,致使胆固醇、胆汁酸、磷脂浓度比例失衡及胆汁淤积,胆汁从胆囊流出的速度放缓,胆固醇就很容易析出,凝结成人们熟知的“胆固醇结石”。其他结石的成因基本也是这个道理。这些石头会随着胆汁的流动或因体位变化而四处滚动,堵塞胆囊管、胆总管、胰管,造成严重后果。
哪些结石临床最常见
刘冰熔介绍说,根据胆结石成分的不同,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类:
胆固醇结石。大多数单颗的胆结石都属于胆固醇结石,就是胆汁中不溶解的胆固醇过多,长期排出缓慢,逐渐沉积而成。它们个头很大,不容易被冲进胆管,经常顽固地在胆囊里“安营扎寨”。
胆色素结石。这类结石由胆色素、少量钙盐和细菌、虫卵或上皮细胞所组成,外形千奇百怪,质地很软,一捻就碎。小的如同沙粒,大的似黄豆大小。经浓聚析出后,胆色素结石的颜色往往很深,呈棕黑或棕红色。因为体积小,又柔软易碎,经常随胆汁排出胆囊,但有很大可能会卡在胆管里出不来。
混合型结石。就是以上两种结石的混合体,其色泽和形状要视不同成分的含量而定,大多在胆囊里不肯“挪窝”。
黑结石。也属于胆色素结石的一种,只是成分略有些差异,是由不溶性的黑色胆色素多聚体、各种钙盐和黏液糖蛋白组成,外观呈黑色或棕黑色,圆球状,主要分布于胆囊内。
得了胆结石有啥症状
刘冰熔介绍说,本病严重与否主要取决于结石的大小以及有无发生流出通道梗阻或感染的情况。如果结石大小合适、位置又正巧避开要道,很多患者终身都可以没有症状。除了这种特殊情况外,胆结石常会引起以下问题:一是胆绞痛,尤其是在进食脂肪类的食物后,中上或右上腹部闷胀不适,疼痛往往非常剧烈,难以忍受;二是嗳气、恶心,一闻到油腻气味就反胃呕吐;三是胆囊感染。
什么人容易患胆结石
刘冰熔指出,患有胆结石的人,大都是三餐不规律、不爱运动的“吃货们”。
久坐不动的人。长时间处于蜷曲体位时,会使腹腔内的压力增大,胃肠道蠕动受限,不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胆汁排泄。而饭后久坐,更会影响胆汁酸的重新吸收,让胆汁中胆固醇与胆汁酸比例失衡。
肥胖体质的人。饮食结构长期处于高脂、高糖类、高胆固醇,胆汁的成分也会变得异常。
不吃早饭的人。肝脏分泌的胆汁经胆囊一夜浓缩,会变得越来越黏稠,如果晨起后还不吃早餐,小肠分泌的缩胆囊素就会明显减少,而胆囊黏稠的环境本身有利于细菌繁殖,形成胆结石并诱发胆囊炎。
糖尿病患者。我国糖尿病群体中约有31.5%的患者合并有胆结石,明显高于非糖尿病者的发病率。糖尿病患者本身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就低,没法很好地抑制脂肪分解,致使肝内合成的胆固醇增多,胆汁内的溶解平衡被扰乱。
肝硬化患者。肝脏是生成胆汁的主要器官,若肝功能受损,经肝脏加工的非结合胆红素无法和葡萄糖醛酸结合成溶解状态,这种不稳定状态的胆红素流入胆囊后很容易析出。
新闻来源:《中国人口报》
责任编辑:宣传科
十一月,为您导读省卫生健康委调研天水市卫生健康系统行风建设等工作
天水市开展危重症孕产妇和新生儿急救演练活动
省卫生健康委调研我市卫生健康重要政策贯彻落实情况
甘肃省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能力提升培训班第五期(天水站)成功举办
天水市卫生健康委组队参加全省卫生应急综合演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