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海,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第二届国家名医。医院胆石中心主任、同济大学医学院胆石病研究所所长、上海科技发展基金会理事长、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胆石病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分会微创保胆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主张医疗的个性化、人性化、艺术化,手术技术精湛,尤其擅长“单孔腹腔镜手术、针孔腹腔镜保胆手术、免气腹腹腔镜手术、腹腔镜复杂胆囊手术”等技术,手术以干净、利落、严谨、细腻著称,至今已完成胆囊手术6万余例。
·专家论坛·
“以史为鉴”——倡导当前胆囊结石个体化治疗策略
胡海徐安安
胆囊结石历史悠久,最早记录可以追溯到距今年前古埃及木乃伊身上所发现的结石,中国古代医书也有患者罹患胆囊结石的记载。胆囊内几颗“小小的石头”已折磨人类数千年。17世纪以前,受限于时代和技术的发展,胆囊结石以内科治疗为主;17~19世纪,由于疼痛、出血、感染等主要基本问题未解决,西医外科仍很落后,限制了胆囊结石手术的数量和范围;19世纪中期之后,解剖学进一步发展,麻醉法、消毒法和无菌术的应用使得外科学开始广泛而深入的发展起来,胆囊手术逐渐增多和成熟;20世纪后期,伴随以腹腔镜为代表的新技术诞生和熊去氧胆酸为代表的新药物出现,胆囊结石治疗出现了许多进展,微创技术在胆囊结石外科治疗上的应用尤其令人振奋。然而,纵观整个胆囊结石治疗的发展历程,进步主要聚焦在以“胆囊切除”为主的治疗技术改进上,这与良性疾病治疗的医学发展方向“预防为主、保护器官功能”仍相去甚远。当前,胆囊结石已成为胆道外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发病率达10%甚至更高,是我国乃至全球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其治疗方法、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受到内外科医师的诊治策略、治疗理念和技术发展水平等差异影响,在“是否需要手术”“是否切除胆囊”等问题上困惑不已。基于此,笔者首先回顾胆囊结石治疗进展尤其是切胆和保胆的螺旋发展历程,然后从历史发展脉络解析切胆和保胆之争,最后结合临床治疗实践探讨当前胆囊结石个体化治疗策略。希望对广大肝胆外科同仁有所裨益,百家争鸣!一、切胆和保胆的螺旋发展
(一)“切胆”由“大创”到“微创”再到“无创”的发展历程1.大创时代年,胆囊结石外科治疗史发生一个标志性事件,Langenbuch完成世界首例开腹胆囊切除术(opencholecystectomy,OC)。限于当时诊断和手术技术设备,彼时OC手术病死率高达50%。年,Mayo发表了1篇里程碑式的文章“Innocentgallstones:amyth”,促使外科医师更多采用OC治疗胆囊结石。此后,随着各种技术发展和经验累积,OC的安全性逐渐提高,成为有症状胆囊结石的主要治疗方法,在腹腔镜技术成熟之前,OC成为胆囊结石治疗“金标准”。2.微创时代年,德国Mühe做了世界第一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cholecystectomy,LC)(年,法国Mouret报道了世界首例LC),这是继OC后外科手术发展史上又一里程碑事件,开创了腹腔镜微创外科手术新时代。经过近30年的迅猛发展,LC日趋成熟、日臻完善。与OC相比,LC在手术效果相同、手术安全得到保证的前提下,术后瘢痕得到极大缩小,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患者恢复、住院时间等方面亦有明显优势且得到循证医学支持,LC成为世界公认胆囊良性疾病治疗“金标准”。如今,LC已不仅限于择期手术,其手术适应证不断扩大,包括有上腹部复杂手术史、胆囊造口术后、残留胆囊再切除、伴有心脏病史或脑血管病后遗症的患者,均可受益于LC。据统计,在大的医疗中心95%~98%胆囊良性疾病可用LC治愈。近无创时代(隐瘢痕腹腔镜手术时代)尽管常规腹腔镜手术后腹壁仅留下3~5个5~10mm的手术瘢痕,但人类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永无止境。步入21世纪后,“隐瘢痕”手术以其术后腹壁无(几乎)可见瘢痕特点逐渐成为新的研究热点,胆囊也因其器官独特性成为这些新技术的试验田。年,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Kalloo等介绍了经胃进入腹腔完成手术的动物实验资料,提出了经自然腔道内镜手术(naturalorificetransluminalendoscopicsurgery,NOTES)的概念。年,另一个几乎达到“无瘢痕”效果的手术方式应运而生,经脐入路腹腔镜手术或腹腔镜-内镜单一部位手术(laparo-endoscopicsingle-sitesurgery,LESS)。与NOTES相比,LESS的手术视野和器械与常规腹腔镜手术的相似,因而其临床应用更多。年,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提出了隐瘢痕手术(scar-hiddenendoscopicsurgery,SHES)的概念,涵括了LESS、NOTES,以及经白线、经纹身、经既往瘢痕、经体毛等多种入路腹腔镜手术,这些SHES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同时实现术后腹壁无明显可见瘢痕,美容效果好,把胆囊切除推向了极致微创。(二)“保胆”治疗方法发展1.非(微)侵入性“保胆”治疗方法口服溶石和灌注溶石治疗、碎石治疗、中西医结合非手术治疗、PCCL和PCHCL。(1)口服溶石和灌注溶石治疗①口服溶石治疗年,Danziger等采用口服鹅去氧胆酸(CDCA)溶石,对结石的大小、数目和成分有严格限制。后续通过多年的临床试验研究,越来越多的药物应用于胆石溶解,包括熊去氧胆酸(UDCA)、牛磺熊去氧胆酸(TUDCA)、丙谷胺和前列腺素抑制剂等,但因药物有一定副作用、价格贵、疗程长和停药后结石容易复发等问题,难以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而逐渐被放弃,只选择性应用于一些特殊病例。
②灌注溶石治疗是通过经皮经肝胆囊穿刺等途径向胆囊内灌注溶石药物的一种治疗方法。根据胆囊结石成分不同,溶石剂分为胆固醇溶石剂和胆色素溶石剂。胆固醇溶石剂主要包括甘油单辛酸脂(MO)、甲基叔丁醚(MTBE)、肝素等,因胆固醇结石的结构比较简单,这些药物的临床效果尚理想。胆色素溶石剂需混合使用多种药物,效果一般。灌注溶石治疗要求溶石剂对人体组织及生理功能尽可能无明显损害或病理损害可逆、能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溶解结石等;为此,国内外学者进行了积极探索。年,Walker就首先应用了乙醚直接灌注的方法揭开了溶石疗法的序幕。年,出现了经皮经肝穿刺胆囊注射MTBE快速溶解胆囊结石的报道。国内,医院与其他单位联合也对胆石溶剂的研究做了大量工作。然而,尽管灌注溶石比口服溶石的速度快,但其对胆囊和全身均有一定毒性作用且残余碎屑很多,导致复发率很高,这些问题限制了灌注溶石的推广应用。
(2)碎石治疗借鉴体外冲击波碎石(extracorporealshockwavelithotripsy,ESWL)在泌尿外科使用的经验,年出现ESWL治疗胆囊结石的报道。这种治疗方法的最大问题是结石碎屑排出困难和引起的梗阻问题。之后,结合溶石和ESWL的各自优点,出现ESWL联合口服溶石或灌注溶石的治疗方法,但终因成功率低、并发症多和复发率高等原因普遍难以应用于临床。(3)中西医结合非手术治疗始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的排石疗法,从最初采用针刺和利胆通中药促进排石,发展到中西药物和措施(电针、耳穴按压、推按运经仪等)有机结合的总攻排石,由于排石适应证选择等原因,与胆管结石的排石疗效比较,胆囊结石排石率相对较低。20世纪80年代,在体外碎石技术的应用基础上配合中西医药物的溶-排治疗,明显提高了胆囊结石排石率,拓宽了非手术治疗适应证。但这些方法的治疗时间相对较长,治愈后有一定复发率,尚需中西医结合工作者努力探索。(4)经皮胆囊造口取石术和经皮经肝胆囊造口取石术随着液电碎石、激光碎石等仪器出现,受灌注溶石启发,年开始先后出现微侵入式的经皮胆囊造口取石术(percutaneouscholecystolithotomy,PCCL)和经皮经肝胆囊造口取石术(percutaneoushepaticcholecystolithotomy,PCHCL)。这两种方法适合于各种类型的胆囊结石,借助胆道镜的使用,基本上能保证取尽结石,减少了结石残留发生,降低术后结石复发率。但是,对胆囊要求严格、住院时间长、存在一定并发症发生率和结石复发率,均影响了临床推广应用。2.侵入性保胆取石手术从开始的被动施行发展到后来的主动施行,此后随着外科技术的发展进步也经历了类似“胆囊切除手术”从“大创”到“近于无创”发展历程。(1)小切口或开腹胆囊造口取石术由于麻醉、疼痛、出血和感染等主要基本问题未解决,年之前的西医外科仍很落后,限制了手术的数量和范围,外科医师一直在被动的探索保胆取石治疗。年,VanderWiell记录1例上腹部脓肿切开取出其中可移动胆石的病例。年,Thudichum做了1例胆囊切开取石术,手术分二期进行。年,Bobbs为1例不明来源的“肿瘤”实为“肿大胆囊”的患者施行手术,切开腹壁和胆囊后取出胆石,引流出液体再缝合已扩张的胆囊。年,美国Sims做了第一例择期开腹胆囊造口取石术(cholecystolithotomy,CLT)。年及以后的4年时间里,Tait做了14例胆囊切开取石术,其中1例死亡。最终,这些早期被动的保胆取石术由于结石复发、病症不能有效控制等原因受到广泛质疑。年之后,OC逐渐发展,但很多OC由家庭医师实施,出血与胆管损伤较多,让人感到OC既不简单也不安全,因此当时仍有不少医师开展CLT。20世纪60-70年代,CLT术后长期随访结石复发率有高达83%的报道,自然引起较大争议。年,Gibney等报道超声引导下小切口胆囊造口取石术。年,英国Majeed等采用腹壁小切口,直视下插入1个自制的带鞘腹腔-胆囊镜,然后用标准的泌尿科器械观察取出胆囊结石或进行液电碎石。这些手术方法与只需要局部麻醉的PCCL比较,并无明显优越性,同时也存在术后结石复发率高的问题,因此未能得到推广应用。(2)常规腹腔镜保胆取石术
伴随腹腔镜技术的发展,腹腔镜保胆取石术也应运而生。世界上最早报道腹腔镜胆囊切开取石术(laparoscopiccholecystotomy,LCT)并一期闭合胆囊切口的是德国医师EFrimberger。之后,LCT在世界各地尤其是中国陆续开展。与小切口或开腹保胆取石术相比,LCT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术后结石复发和再次手术风险。(3)隐瘢痕腹腔镜保胆取石术年,德国Mentges对Frimberger的2孔腹腔镜保胆取石的方法进行改良,创立了单孔腹腔镜保胆取石术。之后,伴随隐瘢痕腹腔镜技术的发展,逐渐出现单孔免气腹腹腔镜保胆取石术和经自然腔道保胆取石术等术式,这些技术在保留胆囊的同时达到近乎无创效果,主要问题为手术难度增加,以及和LCT相同的术后结石复发与再次手术风险。二、从历史发展脉络解析“切胆和保胆之争”
(一)“切胆”发展历史、优势和问题
胆囊切除治疗胆囊结石从无到有、从“大创”到“微创”再到“近乎无创”,其发展无不和所处时代及当时技术水平密切相关。随着外科学的发展,年,德国开展了世界第一例胆囊切除术。之后,OC技术逐步发展完善,到20世纪80年代,OC成为胆囊结石治疗“金标准”,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创伤较大和手术相关并发症尤其是医源性胆管损伤。年,第一例LC开展;之后30年,微创技术迅猛发展、逐渐成熟,使得胆囊切除变得微创、简单、安全、有效,历时百年的开腹手术如今已近乎完全被腹腔镜微创外科治疗所替代,近年出现的以单孔腹腔镜技术为代表的隐瘢痕腹腔镜技术使得胆囊切除更加微创化,腹腔镜胆囊切除取代开腹手术成为新的胆囊结石治疗“金标准”。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现有技术尚难以支撑极致微创理念,以及胆囊切除术难以避免的并发症尤其是胆管损伤。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手术机器人及更多先进技术的出现,胆囊切除极致微创化一定能够实现,但即使胆囊切除实现无创化,延续百余年的胆囊切除术也难言完美。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还远未解决,手术相关并发症尤其是胆管损伤,尽管在大的医疗中心已经很低,仍将长期成为胆道外科之痛!更为重要的是,对胆囊结石、胆汁成石来自肝脏的这类胆囊良性疾病治疗而言,胆囊切除术以牺牲胆囊甚至是正常功能胆囊为代价,显然不是无创而是某种意义上的“大创”,是特定历史阶段的权宜之术。(二)“保胆”发展同样受时代和技术制约
回顾“保胆”治疗的历史,在“保胆理念”引导下,时代发展和技术进步一直在推动各种保留胆囊方法的发展(表1)。可以看出,各种保胆方法越来越微创,程度与胆囊切除几乎无异,说明保胆方法微创与否及其程度并不是限制其临床应用的主要因素;从技术层面来看,保胆手术的技术操作也非障碍。之所以至今大部分肝胆外科医师仍恪守对成人胆囊结石以胆囊切除术作为标准术式,而保胆取石在限定性人群和条件下应用的基本法则,究其原因,保胆术后结石复发和可能的胆囊癌发生为其应用掣肘。(三)以历史发展观看待切胆和保胆争议
纵观胆囊结石治疗的历史演变,在外科发展之前,胆囊结石没有真正意义的外科治疗。进入19世纪,随着外科技术的起步、发展和逐渐进入快车道,切胆和保胆交替发展。胆囊切除术出现前,取出结石保留胆囊是被迫的;当胆囊切除术出现后,保留胆囊是主动的;学术界对切除胆囊与保留胆囊的优(缺)点争论一直没有停止。20世纪后期,胆囊切除逐步发展和成熟并占据主流,但切胆还是保胆仍一直存有争议,保留胆囊的主要缘由更多的是考虑规避胆囊切除的手术风险和术后并发症。近30年来,微创技术迅猛发展,胆囊切除变得简单、安全、有效和微创,成为胆囊结石治疗“金标准”,切胆理念深入人心。此时,保胆理念被切胆理念压制,保留胆囊更多考虑的是保留胆囊的生理功能。从胆囊结石外科治疗发展的时间轴可以发现,贯穿整个发展过程一直存在2个核心点:治疗理念,支撑技术。技术服务于理念,技术进步可能推动理念更新;理念实现依托技术发展,也要求技术发展。现阶段,技术发展完美支撑微创理念和切胆理念,微创技术尤其是隐瘢痕技术迅猛发展使得切胆几近完美(微创、安全、有效)。由于观念取向的倾斜,在科学的发展上,向来“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医学作为一门科学,其发展亦不能逃脱如此规律:医学在发展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种倾向掩盖着另一种倾向”的现象。既然切除胆囊那样简单,使得一切保留胆囊、溶解结石的研究失去实际意义而走入低谷,这可能对学科的全面发展起到不良作用,胆囊结石相关基础研究也日渐式微,现阶段保胆理念被忽略甚至抵制也不足为奇。但这不代表保胆理念本身是错误的,只是当前技术的发展还不足以支撑保胆理念。此外,当前保胆治疗之所以存有争议,还有以下重要原因。1.胆囊器官功能重要性基于既往和当前对胆囊功能研究较少,多数医师尤其是外科医师认为胆囊存在的价值不大,牺牲胆囊哪怕是正常功能的胆囊来换取减少胆囊癌和相关并发症发生符合患者利益最大化,因此每年有大量患有胆囊良性疾病患者的胆囊被随意切除。作为对比,在泌尿系统和肠道系统,同为良性疾病患者的泌尿系结石和肠道息肉,同样存在术后复发高风险,治疗上就没有“保和切”的争议,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外科医师认可这两个系统器官功能的重要性,复发和再次手术风险成为次要问题。因此,当前对胆囊功能的认知是引发“保切之争”的重要原因。保留胆囊究竟价值几何?冒着结石复发和再次手术风险是否符合患者利益最大化?这些问题值得深入研究。2.保留胆囊还是保护胆囊引发“保切之争”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当前“保胆”治疗究竟是保留胆囊还是保护胆囊功能。现阶段,尽管国内已经推出数版内镜微创保胆共识。但在诸如术后干预、随访、复查和复发界定等方面均存有一定争议,众多因素造成一些保胆治疗仅仅达到保留胆囊目的而非保护胆囊功能,从而导致保胆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和效果。如何判断胆囊功能?哪些胆囊值得保留?保胆术后结石复发能否干预?如何干预?需要可信数据和研究的支持、阐明。3.当前技术发展还未达到完美支撑保胆理念程度现阶段,技术发展还不能完美支撑保胆理念,保胆后结石复发和再次手术风险大;保胆治疗相对胆囊切除,性价比低、患者获益小。当技术进步到足以支撑保胆理念,如当前肠道息肉的肠镜摘除治疗,即便结肠腺瘤和结肠癌之间的关联远较胆囊息肉和胆囊癌关联明显,肠道外科医师也断然不会首选切除结肠的方式进行腺瘤治疗,原因之一在于结肠器官功能的重要性,原因之二在于息肉复发后肠镜检查治疗的无创性、便利性、安全性和可重复性。因此,保胆治疗后结石复发不是保胆理念的硬伤,如果结石复发的检查处理也能达到肠镜般的无创、便利、安全和可重复,那保切之争就失去了意义。4.保胆术后结石复发和可能发生的胆囊癌结石复发并不是保胆治疗硬伤,刘京山等长达10年的研究结果表明,选择合适患者进行保胆治疗并给予有效术后干预,术后结石复发<10%,低于自然人群胆囊良性疾病发病率。此外,尽管LC的出现使研究者们对药物溶石的兴趣减弱,但有理由相信,随着近年来胆囊结石基础与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有望明确其关键基因定位、胆囊功能和调节机制等,产生更好的溶石或预防药物来有效减少结石复发成为可能。一旦有类似胃溃疡治疗历史中质子泵抑制剂的出现,结石复发率降低到可以接受的范围内,保胆治疗必将成为大部分胆囊结石尤其是早期结石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案,切胆治疗即使再微创,也仅会成为极少数胆囊疾病的选择!另外,鉴于胆囊结石与炎症,胆囊癌的明确关系,保胆取石后尽管存在胆囊癌发生可能,但术后严格定期随访有助于早期发现和减少发生。三、当前胆囊结石个体化治疗策略
胆囊结石临床规范化治疗一直是胆道外科学研究热点。随着时代发展和技术进步,胆囊结石的外科治疗金标准也在变化中,没有一种治疗方法能成为唯一治疗选择。当前,探讨胆囊结石个体化合理治疗策略需要厘清两点:各种治疗方法优(缺)点,患者个体差异。胆囊结石治疗方法分为非手术治疗(期待治疗)和手术治疗。①非手术治疗(期待治疗)药物疗法取得一定疗效,但其疗程长、有毒副作用、可能会产生一系列并发症;中医药具有经济、低毒、有效的优势,但作用机制尚未明确,限制了中医药在胆石病防治中的发展;碎石、排石和一些联合疗法也有诸多瓶颈。
②手术治疗目前发展得相当成熟。胆囊切除术能及时解决患者痛苦、操作简单、高效、安全,但有一定医源性胆管损伤发生率;内镜微创保胆取石问世后,成为胆囊结石治疗的一个选择,也有创伤小、安全、恢复快等优点,但存在术后结石复发等问题。基于此,正确、客观评估各种治疗方式优劣,选择合适方法对胆囊结石进行处理十分重要。
胆囊结石患者个体化差异包括疾病分期、疾病风险、手术风险和心理预期等。笔者重点探讨疾病分期。①胆囊结石疾病预防(治疗)一般分为3个层次一级预防:防止易患人群产生结石;二级预防:对无症状或早期胆囊结石进行有效处理,延缓胆囊失去功能、防止并发症发生或结石增大、增多;三级预防:对有症状患者进行治疗,防治并发症。从可行性角度分析,三级预防最简单、最容易实现,一级预防最复杂、最难实现。从效果来说,一级预防意义最大,属于治未病;三级预防意义减小,属于治已病。
②胆囊结石目前3种主要治疗方式胆囊切除属于三级预防;期待治疗与保胆取石属于二级预防范畴,前提是能尽量减少结石复发或者进展(增大、增多);同时,如果保胆术后能采取积极措施预防结石产生、复发,则其又具有一级预防意义。笔者结合医院胆石中心近10年数万例胆囊结石治疗实践和随访数据,认为需综合考虑各种治疗方法优劣、患者个体化差异等因素来制定胆囊结石个体化治疗策略,实现患者获益最大化目的。(一)期待治疗
期待治疗包括观察和中西医结合非手术治疗。有长达15年的随访发现,胆囊结石患者中,只有20%发生症状,80%可以终身无症状。这个随访在我们看来有失偏颇,因为其定义的症状为结石发作的急性症状,但更多患者的不适表现为腹胀或消化不良等类似于胃肠道疾病症状。现实情况中,一部分胆囊结石患者,特别是在欠发达地区,已经在不知觉的状态下进行了“观察”等期待治疗,只是随着体检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患者知晓了自己罹患了胆囊结石。与此同时,由于饮食结构改善、胆固醇摄入增加,无症状患者的比例可能越来越小。基于此,笔者认为对于确实无明显症状、结石进展缓慢、并发症发生风险小的一类患者,期待治疗为首选方案。此外,根据胆囊结石形成发展的发病学特点,国外学者早就提出一种观点,即胆石病非手术治疗应在早期成石阶段,即所谓的young-stone期实施。近年,随着影像诊断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健康体检的普及,临床上无症状的胆囊小结石,尤其是一些胆囊胆固醇沉积、胆固醇性息肉的检出率逐年明显增多。笔者在临床工作中针对这类早期病变,以及保胆复发后的一些病变采取积极的综合中西医结合非手术治疗,获得了不错的效果。因此,胆囊结石早期阶段的期待治疗十分重要和关键,对一些早期胆囊结石患者采取积极的综合中西医结合非手术治疗可以避免创伤性手术而使患者痊愈。随着经验的积累,对于这类患者,可以将中西医结合非手术作为首选治疗方案,从而避免盲目手术治疗。(二)保胆取石
对于胆囊尚存有良好功能、取石后结石复发可控、能承受再次手术风险的一类患者,保胆取石是一种可选治疗方案。当前,保胆治疗的最大问题在于控制术后结石复发,因此与胆石成因相关研究的成果与发现将极大影响并推动保胆取石发展。此外,技术进展也将影响保胆手术的应用。虽然现阶段微创保胆取石术疗效尚未得到大量前瞻性、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证实,但随着该技术的不断开展、手术例数逐渐增多、手术经验的逐渐积累及随访时间的延长,对其适应证、禁忌证的把握也会更加准确,从而找到最佳获益人群。有理由相信,在未来胆囊结石的外科治疗中,微创保胆取石术将会与LC、OC、胆囊造瘘术一样成为胆囊结石治疗的主要术式之一,而且对适合保胆患者该术式优于LC。(三)胆囊切除
对于存在无功能或功能差、症状反复发作、大量结石、具有癌变倾向等情况的胆囊,或者期待治疗风险大的患者,切除胆囊是首选治疗方案。胆囊切除解除症状的同时也彻底消除了胆囊结石发生并发症的风险(如胆囊穿孔、腹膜炎、黄疸、胆源性胰腺炎、癌变等),不存在结石复发问题。四、结语
总结而言,医学是科学,科学不是非此即彼,也一直在动态发展中。对胆囊结石治疗而言,“金标准”也一直随时代和技术发展变化,有其时代和历史局限性。LC是当前胆囊结石采用最多手术治疗方式,但绝不是唯一治疗方式,不能偏执于保或切,亦不能步入“非保即切”的误区,应该根据所处时代和技术水平,以发展观点客观、理性看待胆囊结石合理化治疗。撇开切胆和保胆之争,从辩证的角度来分析胆囊结石的治疗方式,一个绝对的、对所有胆囊结石都正确、有效的治疗方式是不存在的,不同胆囊结石的最佳治疗方案应该不尽一致。现阶段,胆囊结石的治疗需在谨慎评估各种治疗方法优劣基础上按照个体化原则制定治疗方案,避免治疗过度与不足,做到治疗“规范化”同时保证“个体化”,从而实现不同患者受益“最大化”,这也应该是每一个肝胆外科医师孜孜追求所在!(本文编辑:薛瑞华)胡海,徐安安.“以史为鉴”——倡导当前胆囊结石个体化治疗策略[J/CD].中华腔镜外科杂志(电子版),,13(1):14-19.征稿征订
《中华腔镜外科杂志(电子版)》作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将重点刊登省部级以上的科研课题相关的文章。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