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感谢大家对青年社会领袖田野营、新南社会发展中心的支持,我们决定用行动表示诚意,从11月2日开始,逢周一、三、五,我们将为您奉上第六届田野营营友们的田调报告;逢周二、四,我们将奉上营友们珍贵的田调手记,请各位不吝赐教。
Passage10袁心菘去昆明看病
——贵州某农村居民的异地就医行为的调查
农村居民跨省到大城市就医的异地就医行为常被认为占用城市医疗资源,并且是农村医疗资源不足的表现,并且为医疗保险的政策规划带来许多麻烦,本研究以农民为主体,在贵州省威宁县某村随机取样35人进行半结构式访谈,经过实地考察,在医疗市场化的时代,异地就医作为一个符号,象征着农民的自我赋权,是农民破解城乡差距所给自己带来的医疗不平等的方式。
关键词:异地就医;新农村合作医疗;赋权;医疗市场化
一、研究问题
医院挂号大厅的清晨,每日可见成百上千风尘仆仆带着大件行李排队挂号的人,一问之下,往往他们来自交通时间十几小时以上的附近省份的农村,他们为什么在本省理论上有足够的医疗条件、加上异地看病保险报销困难的情况下,仍要排除万难前往一二线城市看病呢?在讨论到这个跨省看病的群体时以往的研究往往着重于讨论农村医疗不足的结构性因素,或是由保险的角度讨论,也有一部分研究着重于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的就医问题,还有对于异地养老“老漂”[1]的研究,却忽略了农民的主体性,缺乏在农村以农民为主体进行的研究。
二、农村风险社会的到来
19世纪在欧洲兴起了广泛的公共卫生运动,人们开始意识到疾病不仅仅是一种身体现象,更与广阔的委会制度乃至政治安排联系在一起。正如唐纳德·莱特所言:“医疗保健和卫生服务是政治哲学的体现。”经济增长迷信和市场迷信导致公共卫生领域同时出现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由于城乡差距产生的社会经济不平等的累及导致不同居民间医疗的不平等。[2]在20世纪前,中国一直是个农业国家,小农经济一方面成了稳定的基础,一方面却也限制了国家的渗透和自身的累积,小农本身也因为缺乏累积而难以抵御各种风险。现代医疗的本质是一种工业化体系,依赖设备与技术的不断更新,而通过医疗卫生服务得到补偿,是一个价格高昂的体系,是小农经济难以负荷的。年陈志潜、晏阳初等在华北进行的定县实验确立的村、区、县三级医疗保健制度[3]在村设置卫生保健员,突破“专家论”的限制,曾受国际赞誉为“在低收入的社会中,弥补现代医学知识及其应用之间停滞不前这一迫切社会问题的先驱[4]”。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始终与西医主导的、城市导向的卫生部有着紧张关系,年毛泽东已经开始批评卫生部只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