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结束,重返工作,很多人肯定要开始痛下决心,拯救一下“每逢佳节胖三斤”。
因此,今天我们就来适时聊一种,不管是“吃得太好”,“吃得太少”,都要注意警惕的疾病——胆石症。
胆石症,顾名思义就是胆囊以及胆管区域出现结石,尤以胆囊结石更为多见。
上图中这些“小石子”就是胆结石,可以单发,也可以多发,甚至有时可多如泥沙。
胆结石一般表面光滑而坚硬,主要是由胆固醇、胆色素,以及一些金属离子等沉积而成。
常分为胆固醇结石、胆色素结石、二者皆有的混合性结石三种类型,呈现黄、棕、黑等不同程度的颜色,胆固醇含量高的结石颜色偏浅,胆色素含量高的结石则颜色偏深。
那么,回到正题,为什么说不管是“吃得太好”,“吃得太少”都要警惕胆石症呢?
“吃得太好”
会增加胆固醇来源
胆固醇代谢对于胆结石的形成至关重要。不管是何种类型的胆结石,胆固醇含量都至少在60%以上。
而体内胆固醇有两个重要来源,其一就是饮食。
高胆固醇的食物比如肥肉、动物内脏、蛋黄等,会使血液中的胆固醇升高,随着血液循环,胆汁中的胆固醇含量也会升高,当达到一定浓度时,就容易在胆汁的储存器官胆囊中沉积,形成结石。
因此胆结石常在营养过剩状态下出现,可以说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富贵病”。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营养过剩的状态更为常见。胆固醇来源其二,就是人体自身合成胆固醇,当我们由于遗传、脂质代谢紊乱等原因导致胆固醇合成过多,也会增加胆结石的风险。尤其是一些特殊人群更加需要注意,比如肥胖人群,女性,尤其是处于妊娠期,或者40岁以上的更年期女性,也容易在子宫增大挤压胆囊,以及激素变化的影响下,出现胆结石。“吃得太少”
胆汁会在胆囊浓缩、结晶
可能大家都听说过,“不吃早餐会得胆结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长时间不进食会影响胆汁的排泄。因为肝脏会24小时源源不断产生胆汁,然后储存在胆囊中,当进食的时候,胆囊会收缩排出胆汁帮助消化食物。而当长时间没有进食,进入胆囊的胆汁越来越多,胆囊就会吸收多余的水分,把胆汁浓缩储存。长期不吃早餐,胆囊里储存的胆汁越来越多,越来越浓缩,就难免形成结晶,产生胆结石。节食减肥的人群容易得胆结石,也是这样的原理。总而言之,“吃得太好”,“吃的太少”都是不健康的,要想避免胆结石,一定要注意均衡饮食,按时按量吃饭!这时有人可能就要问了,胆囊里出现了胆结石我们能自己发现吗?其实,胆石症还真的有一些早期征兆。胆石症早期易与胃病混淆
早期胆结石病情较轻时,很多人可能只是吃完饭后感觉有些“胃不舒服”,晚上睡下后也有点“胃疼”,因此很多人常认为是胃病。但当胆石症急性发作,胆囊急性收缩,胆结石随胆汁移动,卡在胆囊出口或者堵住胆囊管,胆囊产生痉挛,就可以表现出右上腹,也就是右侧肋骨下,剧烈的不可忍受的绞痛,这时症状就非常典型了。这种疼痛尤其会在饭后、晚上平躺时更为多发,更为严重,还可能会伴随出现发热,以及胆汁排出不畅而引起的黄疸等症状。当怀疑胆结石时,一般需要早起不吃饭,医院进行B超检查。B超是初步检查的手段,对胆石症的诊断率高达95%以上,是胆石症的“照妖镜”。另外,CT、磁共振、内窥镜等检查也可以帮助判断胆结石严重程度,需要医生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参考资料:医学微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