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六零年代建设,用于储存制糖副产品的废蜜,可加工成味精、酒精、酒等产品,现为水疗。”
无边际泳池旁片刻休息之后,我们一行人来到了SPA馆——前身是桔水罐,你也许跟我一样不知道桔水罐是什么,不妨停下脚步阅读门口的简介来了解它的“前身故事”。
进门后,沿着楼梯旋转而下,光线也渐渐暗下来,由顶部的自然光过渡到暖橙色调的氛围光。
往下望去,底部有一潭圆形的无边水池,利用原有桔水罐改造而成,罐体自然氧化形成的铁锈映射出历史的背景,呼应了Alila与环境融合的风格。
行到楼梯半处,一条神秘而狭长的走廊入口出现在眼前,充满了未知的神秘感,却又隐隐透出低调而内敛的奢华感。
△灯光映照下依稀可见石壁上“回形”的中式纹样。
走廊暖黄的光线、昏暗的环境让人不禁放慢了脚步,精神也渐渐放松下来。灯光映照下依稀可见石壁上“回形”的中式纹样。尽头是双铜扣大门,推开后进入眼帘的是别具禅意的装饰,让我不禁回想到——那糖桔罐的“圆”、楼梯的“圆”、水池的“圆”,这些一个又一个的“圆”,盛载着中国传统文化对“圆”的推崇和“圆融、圆满”的精神寄托。
整个建筑外观为圆形,整个空间设计以西式空间结构和装饰材质为主,但室内空间装饰细节处又体现出中式“圆”元素,中西结合、新旧融合以及光线的巧妙运用组合使访客在这短短一段路途之间,无形中已拂去了精神与心灵的尘土,卸下了一身俗世浮躁。
四壁自然凿面设计,提醒我们处于一个地下洞穴之中,古典圆形器物的巧妙运用透出东方美学别样的精致细润。
出了桔水罐,左边就是客人居住的酒店大楼了。
接着说Alila糖舎酒店建筑大面积重复运用的木纹元素的水泥墙面设计,这样的纹样有多少面积,就得用掉多少面积的木板,我惊讶于这混凝土似乎与以往见到的“简陋”“毛坯”等的粗糙感大相径庭,这样的设计仿佛将木头的生命延续到了这混凝土墙中,使得整个建筑都有了一种温婉素雅的气质,这样细腻又感性的用材方式让我体会到了约瑟夫·博伊(JosephBeuys)说的“在材料和技术中心提炼的诗意”——材料本身并没有诗意,但一个优秀的设计师能赋予建筑语言的能力,让作品焕发出如诗意般的意境表达。
陈寅恪先生指出中国的文化是“竹的文化”,竹林营造了一种隐世、超脱凡尘的意境,与“回”型结构的墙又能“移竹当窗”:透过墙的镂空处作为取景框,将竹景引入到另一个空间,形成如画的美景,增加了景观的层次感,是苏州古典园林取景常见手法。看的出来Alila团队始至始至终贯彻了理念:融入当地自然文化。当然,Alila在这里也结合了西方近代理论推崇的“流动空间”,这种墙面设计不仅从外打破了墙面的封闭感,也从内部将流动的景色联系起来。
酒店的房间,光线设计得十分柔和,精美的桂林山水浮雕拿捏得恰到好处,多一分俗,少一分意境不足。圆形的山水画框打破了大面积镜子的单调感,又与浮雕呼应。一切设计的疏密有致、暗藏巧思,中西美学的结合依然是体现得淋漓尽致。
△古代灯塔元素与现代设计结合的落地灯
△洗手间的双人盥洗台,也是现代室内设计的流行趋势。
△浴室多种古典纹理拼合的水磨石板墙面呈现了奢华和尊贵感,但古典纹理石壁的运用略显刻意。
天色将晚,尚有许多未知以待探索,遗憾的是等待多时的导游不断催促,我们带着不舍离开了这个充满设计惊喜的作品。
第二天,我们来到遇龙河8人竹筏漂流,一起载着小小竹排,缓缓而下:这是一卷画轴,两岸山峦百态千姿,河畔翠竹叠嶂,蕉临四季常青,诗情画意尽显其中。
随后我们来到了世外桃源,源自东晋年代著名文人陶渊明之《桃花源记》,集风光、民俗、风情与民寨大观为一体,欣赏漫山遍野的绿草、山花、溶洞、木楼。
青砖黑瓦,坡屋面、马头墙、飞檐、画栋、雕花窗、鳞次栉比,结构独特,具有典型的明清暑期桂北民居特色,距今近年历史,仍保存完好。
晚上大家来到阳朔的繁华地段“洋人街”(不是叫西街吗?)开启自由逛吃活动,欢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团建活动已进入了尾声。
第三天的动车时间是下午,于是上午大家骑着电动车在阳朔景区山谷里兜兜风。
山谷里也有许多意外的收获,也有当地特色的美食。
眨眼间该踏上归途,返回深圳了,初来乍到的我迅速融入了这个积极、友善、热情的团体,认识了风趣健谈的领导Luke,单纯而专业的设计师伙伴们,低调有内涵的骆老板,此刻的我是幸运的。
一次团建、一段旅程、一行九陌人,有新奇、有欢乐、有融入,在熙熙攘攘间相互了解,在驻足欣赏间充实领悟。在深圳这快节奏的环境下,辛勤耕耘的九陌设计师、工程师们仍会一如既往的坚持“做空间的创造者、做梦想的改造家”这一初衷,不断成长,不断突破,涌现一波又一波的创意思维,为业主呈现一个又一个的优秀作品。
阳朔团建已经结束,但九陌的故事,仍在继续……
文字编辑
林水凡、Santiago
图片版权
Elliot
发布时间
年11月
出品版权
JOM九陌空间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