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今年的农历三月二十一,是姥姥的两周年忌日。乙乙早早起了床,洗漱吃饭完毕,磨蹭在屋里,纠结着要不要换了衣服,随母亲一起过去舅舅家…
不去,于情于理不合适,作为姥姥的外孙女,出殡时不在家没去就不说了,今年在家,定是要去看望的。
乙乙和姥姥的感情很好,不愿意去的原因,十分恼人,就是担心…哭不出来。
憋了半天,乙乙向母亲问道,“妈,到时候我是不是得哭,很大声那种?”
“你这孩子,疼了也是白疼你们,人走了哭两声都不,成啥样子!你们那妗子舅舅表哥表弟什么的,一圈人都跪在你姥姥坟头前观着呢。不哭,那就是不孝顺,让人家笑话。做儿孙的哪有不伤心不落泪的…上次你姥出殡时,你两个表弟哭的多少人都拉不起来…”母亲絮絮叨叨地说道。
想起上次姥姥百七时,乙乙那令人汗颜的表现,心下更是心虚了。“妈,在这么多生人面前我真的哭不出来,感觉浑身不自在…小时候是一年走一次亲戚,大了些,去的次数更少了,亲戚几乎不认识几个。你让我穿过那么多人,众目睽睽之下嚎啕大哭,跟让我跑到别人家,突然要在别人家生火做饭有什么两样。”
“你要是哭不出来,干脆别去了,省得丢人还”母亲被气笑了。
到底还是去了。
妈妈一再叮嘱,到了坟地,要她主要好好照看着两个小孩,别杵在那儿,适时地拉一拉劝一劝乙乙几个痛哭的姨们,莫要太伤心。
大哥也请了假,带着母亲、乙乙、两个侄女,先到邻村接上乙乙家二姨、二姨夫、表姐、表弟、三个小表侄,浩浩荡荡驱车前往舅舅家,路上已经和另外几个姨姨家沟通好,先去舅舅家里汇合,再一起前往坟地。
约摸一个小时后到了,走在高低不平的田间土路上,两旁摇曳着茂盛的绿浪般的麦田,成片成片的油菜花芳香极了,送来一阵阵香气,引的乙乙鼻子痒痒,总想打喷嚏。
脑子一恍惚,记忆突然晃荡到了某个夏天的某次公开大会上,是堂感恩教育公开课,使用音响进行催眠教育。当时周围的同学们都闭着眼睛,年轻的脸因为痛哭邹成了一团。快被晒晕的乙乙,又紧张又羞愧,感到一阵阵的迷茫,不知道怎么办,要做些什么呢?干坐着,还是再努努力酝酿一下情绪?嗳,简直要疯了。怎么就进入不了情境,怎么就哭不出来呢…教育的主题是感恩父母,忆苦思甜,音响里浑厚煽情的男低音最终还是没有打开乙乙的泪腺。
平生第一次,乙乙感到深深的懊恼,一直在自责和无法原谅自己的羞愧感间煎熬着。
“呦呵,想啥呢”表弟拍我肩膀,“会不会哭?我教你”嬉皮笑脸一贯是他的风格,但却向来没有恶意的。“还有技巧…?”“到时候你就跟着咱姐,她哭你就哭,手捧起来,脸埋进去,啊啊啊,跟着节奏来,‘哭着哭着’就真的掉泪了,你问咱哥,上次我哭的可厉害了,别学咱哥昂,半天掉不下泪来,不好看是不是”
乙乙被他气笑了。
瞅见供桌上摆着的姥姥姥爷的照片,一下子觉得思念的对象顿时有了载体,但这么短的时间,乙乙的情绪真的酝酿不足,哭不出千回百转的哀伤,只是一直低着头,夹在女眷们之间,小声的自顾自地对着姥姥的坟说话,要她不要再节省了,好好吃饭,冷了记得穿衣,照顾好自己,不要过分挂念活着的亲人,尤其是二舅一家。说了一会停了,瞅了瞅旁边跪着的旁系妗子和不认识的人们,乙乙云里雾里慌忙地按照表弟传授的方法哭了一通。
从舅舅家的麦田里出来,表弟和乙乙的大哥忍不住笑,问他们为何,表弟说,行礼时,他小声儿地问了问大姨夫什么时候开始哭,大姨夫回说磕完第四个头就开始。谁知道情况临时生变,表弟哭了好一会儿,发现周围没有共鸣,赶快噤了声。不想,小姨家的那个小表弟憋不住,竟然笑了出来。
哎,姥姥,我们亲爱的姥姥,希望您不要怪罪您这些不懂事的后辈们,我们都知道错了,希望您不要真正生我们的气。
II.
乙乙最后一次见到姥姥,是在年4月19日的一个中午,那时候乙乙刚从北非回来,结束了一段工作关系,赋闲在家,准备边找工作边考驾照。当时姥姥住在二姨家,离乙乙家很近,所以乙乙趁中午有空,买了一大挂香蕉和鸡蛋糕去看她。
当时姥姥的右眼因为白内障已经全然看不见了,左眼略有微弱的光,耳朵背的严重,需要人很大声很大声地说才可以听到。虽然听力不利索,但乙乙知道姥姥心里是非常渴望别人和她说说话的。
“来,姥,我们拍个自拍照吧,现在有一款很好玩的拍照软件,可以有小动物小爱心出现在头上”,乙乙打开房间里的灯,拉着姥姥找角度。“哟,我看见俺乙乙了,手机的自拍光一打,能看见脸了,平常光能听到声儿…”姥姥兴奋地咧开嘴,露出早就掉光了牙齿的牙床。
最终留下了三张照片。两张自拍,其中一张姥姥笑得很甜,嘴巴咧出了好看的弧度,右脸颊微微地还有个小酒窝,另一张位置没摆好,小猫的胡子长到了姥姥头上,第三张是她坐在床头的半身照,猫耳朵和猫胡子的位置正正好,表情有点严肃,眼神有点散,可能是找不准镜头的原因。那天姥姥穿的很喜气,是二姨给她新买的一件洋红色针织衫。
III.
说来惭愧,嘴上说多么喜爱姥姥,实际上对她的各项信息却知之甚少。
乙乙专门挑了一个晚上,给母亲削了一个大苹果,盘腿坐在床上,央求她讲些关于姥姥的事。
姥姥于年5月6日去世,享年89岁,如此推算,应是年生人,九一八事变的前两年,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日本人一来,姥姥还跟随家人躲过芦苇荡。
她这辈子一共养育了八个孩子,分别是大姨、大舅、二姨、三姨、乙乙母亲、二舅、五姨、六姨。此外,还间接照看了两个孙子,N个外孙和外孙女。
姥姥大概在十七八岁时嫁给了邻村的姥爷,姥爷是在乙乙小学二年级时去世的,当时88岁,这样算来,俩人结婚时,姥姥还是个懵懂的小姑娘,姥爷已然成了稳重的中年大叔,老夫少妻在当时的农村算稀松平常,有的地方偶尔还有童养媳这种变态模式的存在。
姥姥似乎没有正八经的名字,很难想象王四会是这么一个刚毅俊秀的女孩的闺名,家里姊妹兄弟三人,一个哥哥一个姐姐,通过姥姥的名字,乙乙猜想中间可能还有一个夭折的兄弟姐妹。姥姥的姐姐是个苦命的人,很小的时候被庸医胡乱治高烧病,扎针把舌头给弄坏了,自此姐姐说不了话,后来嫁到了姥姥庄上,就住不远,路对面,姥姥常常帮衬着姨姥姥,与她作伴。
姥姥出阁前,也是家里爱怜的孩子。仔细端详姥姥的长相,个头不高,浅浅的双眼皮,淡淡的眉毛,小嘴巴,圆润的下巴,鹅蛋似的脸庞,颇有几分清秀,鼻梁却是长得挺而直,带着刚毅的色彩,鼻头微厚,显露出一些敦厚与娇憨。
乙乙见过姥姥的小脚和那两条长长的白色缠脚布。小脚趾与其他脚指头不是平行的排列状态,而是压在了第四根脚趾上,这样显得脚是瘦了许多。姥姥说裹脚很疼,但是那个年代,不裹脚是不好嫁人的。但因为是家里最小的孩子,大人多少藏了些心疼,开始裹的晚,所以姥姥有一双不算小的小脚,年轻时走路,脚下生风似的。
姥姥常常玩笑似的感慨,说自己这辈子,不知道造了什么孽,嫁给姥爷,脾气不投,受婆婆几十年的磋磨,好不容易熬到自己当婆婆,又受两个不肖儿媳的气,后半辈子都在几个女儿家辗转。
身体又不很康健,生二姨时就得了胃病,接下来的几十年中,陆陆续续地又添了冠心病和白内障。这些病痛,极大地限制了姥姥的可吃食材范围,三十多年不吃葱蒜辣椒韭菜及其它辛辣刺激之类。年纪很大时,又得了胆结石,鉴于健康状态,医生不建议手术,一直保守着治疗,疼起来翻江倒海,后来心脏也变不好了,时不时心口疼,要半歪在床上歇上好一会儿。
被病魔缠绵的怕了,姥姥后来几乎严格遵照医嘱,二十多年不吃鸡蛋,不沾荤腥,偶尔女儿们炖些糯烂的肉强迫她吃,姥姥也会坚决拒绝掉,那种犯病时,烧心难受的后果让她这样一个体弱的老人根本承受不了。
牙齿在姥姥六十多岁时掉完了,因为不想给子女添负担,坚持不安假牙,后来姥姥显然是后悔了。每次做菜儿女们都要单独给她反复地烧和炖,很费时候,但当时牙床已经塌落,追悔莫及了。
姥姥不爱搭理姥爷,就是做好饭了,也是让孙子去喊吃饭。乙乙曾问姥姥为啥不和姥爷说话。“他脾气不好,爱骂人,我就不和他讲话,省得生闲气”“那你和姥爷是咋认识结婚的?”“当时结婚都是父母操心,哪里轮得上本人去瞧看呢,想着应该不会很差,父母总不会害子女”。
姥爷年轻时倒是个能人,性格刚强,长的也很魁梧,很多年都是村里的骨干,生产队的队长。姥姥讲,有一年深秋村里遭了涝灾,姥爷一声不吭,挽起裤腿下到很深的坑里带着村里年轻人给庄稼地排水,自此,却是落下了病根,以至于晚年时,双手拄拐,才能艰难前行。
而两位老人十几年间都不怎么说话,每每搭上两句,不是怄气就是吵嘴,姥姥觉得委屈,后来索性鲜少与姥爷对话了,有沟通需要时就让儿孙们传达。
叹气。好人很多,良配难求,更何况是年龄差了近乎一倍。两个不投缘的人硬生生被绑在一起生活了大半辈子,艰难岁月里,还生了那么些嗷嗷待哺的孩子。
IV.
姥姥后半生的流离辗转,多少归功于两个儿媳妇的嚣张跋扈和儿子们的窝囊不成事。
自打记事起,乙乙从没见过大舅和他的那家人,无法在脑海中勾勒出他们的样子。在姥姥和妈妈的话语中,大舅显然是怕大妗子的,自己没多大本事,妻子又是个连脸面都可以舍出去的悍妇,经过几次的闹别扭、打架和喝农药之后,舅舅便彻底沉默了。
二舅结婚时,姥爷去叫大舅两口子参加,大妗子几次不理会。母亲和姐姐们早已看不惯她的蛮横和不孝顺。后来,五姨、六姨陆续出嫁,家里人再没谁去通知大舅一家,至此,大舅一家和家里其他人算是彻底断绝了亲戚关系。
大舅有一子一女,据姥姥讲,大舅儿子结婚时,本家人几乎没人出席,惹得邻里街坊和儿媳娘家人哂笑,但又能怪谁呢?是她那糊涂母亲不愿意与人为善呀!邻里之间的婚丧嫁娶,也不怎么走动,一辈子当真是活在壳子里了!
大妗子的儿媳与她处的也不好,有次俩人抬杠,儿媳妇直追到大妗子的娘家,当着她娘家兄弟们的面儿怼大妗子,“你要是好,为啥俺的奶奶和几个姑姑都不跟你亲戚了?”
果真是前有因,后有果,令人唏嘘。
“妈,那你们平常见到大舅,也不打招呼吗?”乙乙问道,母亲说,“不说话,就当是不认识,多少年就这么过来了。”
“那姥姥这些年生病,医院探望过么?”
“有过一次吧…你姥有次身上不得劲,医院,我和你几个姨两人一组,每五天轮流着陪床,那天是你六姨当班,下楼买饭的当口,你大舅过去了,你姨没有搭理他。后来邻床的病友跟你六姨唠嗑,说你大舅塞给你姥两百块钱,你姥不要,说孩儿,你拿着吧,我不缺钱也不花钱,你不当家,别回头再生气。你大舅说,娘,你拿着吧,你这样说不是让我难受么”
就这样,大舅舅把钱放在了床头。姥姥眼睛看不清,当时看没看见不知道。自此,到姥姥出殡,周年忌日,大舅再没出现过。
姥姥虽然常常在女儿家住,身体长年病痛,每次和乙乙说话时,总还是记挂着乙乙的二舅和两个表弟。大表弟学习成绩很棒,有本事,会说话,从小脑袋瓜就机灵,会算账,样样比他爸妈强,是个亲戚们都称赞的好孩子。小表弟人长得漂亮,只是不爱学习,年轻小小就辍了学,混社会,但也是孝顺的孩子。姥姥许是骄傲吧,经常说些表弟们的事情。
二妗子,早年是可以的,但难改好吃懒做的底色,因后来在毛板厂上上班,心思跑野了,每每回到家,寻衅滋事,和舅舅打架,把舅舅的衣服新的旧的都剪了大窟窿,锅碗瓢盆也砸了。有次姥姥看不下去,多说两句话,劝了劝吵架的两人,二妗子竟然喝药搞自杀,送医及时,洗了胃捡回一条命。
打那之后,姥姥绝口不管二人的事了,常年在女儿们家里住着,腊月里快过年时再回家,和她那些老邻居们和两个极对脾气的侄媳妇们串串门,打打玩笑。姥姥与人热情好客,两个堂妗子对姥姥极好,经常是做了热腾腾的包子丸子饼子,自家还没吃,先给姥姥揣过去几个。上个月,其中一个三妗子去世,乙乙的母亲很是伤心,一直感慨着着她对乙乙姥姥的各种好,真是比亲儿媳妇儿都要亲。
乙乙上大学时,听说二妗子和二舅离婚了。妗子抛弃一切,跟着一个男人跑到新疆谋生去了,舅舅日渐消沉,天天喝闷酒,终是喝出了事,喝酒喝到胃出血,因抢救及时,勉强保住了一条命,但是却得了股骨头坏死。姥姥的几个女儿合力凑了手术费,舅舅渐渐好了,只是再也离不了拐杖。表弟的部分大学学费也是几个姑姑们集资上的,表弟很努力,勤工俭学,顺利完成学业,如今有一份稳定的好工作,他的目标就是给弟弟盖了房子娶了媳妇,把自己和爸爸奶奶的生活都照顾好。
姥姥常常无奈地玩笑道,儿孙自有儿孙福,我现在是帮不到你们喽。
V.
“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高中课本中《孔雀东南飞》这句刘兰芝表明心迹的诗句,放在姥姥身上亦是十分妥帖的。
即使姥姥病痛了几十年,但印象中的姥姥总是忙碌的身影,谆谆的教导。
只要姥姥住在乙乙家,放学时,就不会大老远听见羊儿们撕心裂肺的咩咩声,姥姥保准是把它们几个都照顾的好好的,有吃有喝。这种快乐的放松的安安心心的感觉是勤劳体贴的姥姥给予的。
小时候爸妈不在家,姥姥总会督促乙乙早起、写作业、添衣加饭、学习洗衣服、捣鼓简单的粗茶淡饭。姥姥常说,不能过分睡懒觉,觉都是越睡越多,越睡越迷糊。做活做活,只有做,才能活哩!
姥姥每每来来往往,总是带着她的蓝白格子小包袱,里面装着换洗衣物,发网方巾,姨姨们买的各种果子糕点,冰糖枣子之类。姥姥很少吃,大部分都拿去哄了不懂事的外孙外孙女们。
姥姥平日的穿着是很古朴的,尤其是冬天的着装,颇有古典雅致的味道,颜色以灰、蓝色调为主,斜襟上缀着几朵盘扣,随身总是带着洗的月儿白的手绢儿,出汗了就擦一擦。
姥姥极爱干净,八十多岁了,依然爱洗澡,以前行动方便时,隔三差五要洗一洗,后来身子不利索时,总是笑吟吟地,带点不好意思的商量口吻,让外孙女儿们扶着她帮忙搓搓澡。
姥姥与大姨关系不太好,与六姨最好,六姨名叫六娇,是家里唯一读书的女孩儿,性格好,是个十足体贴的小棉袄儿,加上嫁的地方与姥姥家极近,隔三差五回家忙前忙后。大姨作为老大,也是一路陪伴姥姥相互扶持过来的,在父母面前,到底是存着孩子的心理,觉着委屈,认为姥姥姥爷偏爱弟弟妹妹。后来因为种种人情往来间的杂事,阴差阳错与六姨断了亲戚关系。嗳,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易,人生哪是处处完美的呢!
姥姥常常抱怨大姨冷暴力,不爱搭理她,说话冲,倒是外孙媳妇儿和颜悦色的,端茶倒饭,很是热心。一会又说,大姨早些年也是吃了苦头的,整个童年处在人人吃不饱饭的年代,十几岁就和同村女孩子们出门收集树叶,带回家帮忙大人做成菜吃。
姥姥百天时,大姨在坟前哭得最是伤心,鼻涕眼泪横流,众人去拉不起。
纵观姥姥这几个女儿,大概就是常人说的有福气了。几个姨夫包括乙乙的爸爸,都很孝顺,从来对姥姥住在女儿家没有半分微词,有病有灾时,亦能帮则帮,出钱出力。有时乙乙觉得,爸爸对姥姥的态度比妈妈还好,妈妈性子强,心气高,凡事不甘人后,多多少少活的有些不轻松。其实待姥姥也是好的,但有时不会那么好颜色,姥姥苛遵医嘱,不吃炖好的荷包蛋,乙乙妈妈就会生气,大声嚷嚷,不吃不吃,你的病痛也不会减轻几分,有啥不一样。
逢年过节,是姥姥最开心的时候,小时候走亲戚,一大家子好不热闹,那时候二妗子性子还没转,算是可以。大姨家种菜,总是捎带好几筐菜,每家分一些,乙乙家和二姨家种苹果,每家亲戚一袋,六姨夫常年在井队,东奔西跑,总是带些稀罕物件,三姨夫烧菜手艺很好,腐竹烧肉是乙乙最初的心头爱。
五姨最坚强,最是让姥姥挂念,年纪轻轻,丈夫得了尿血症去世,担心孩子受委屈,一直没有再嫁。靠着乐观、坚强、豪爽的个性,一个人经营烧饼摊儿,抚养三个孩子长大。
姥姥的生活技能很多,如果姥姥长在互联网时代,定是不输李子柒的。纺线、织布、染布、做衣服、弹棉花、织毛衣、纳鞋底、种庄稼都是一把好手,教养孩子几乎全靠言传身教。
看唱(看大戏)算是姥姥最爱的休闲活动。集市开立或是丧葬时,主事人会请戏班子开台唱戏,只要有条件,姥姥的几个儿女总会想办法接她过去,热闹几天。
高中时,乙乙家这边新开一个集,要请戏班子唱大半个月,乙乙母亲就把姥姥接了来。有天天热,乙乙削了一个面了的黄香蕉苹果,随手切了碎丁放进小碗送了去。这件不起眼的小事,乙乙姥姥念叨了好些年,去世之前的一个月,乙乙五姨家的表妹去看姥姥,还在说这件事,说乙乙如何孝顺,如何有出息。
乙乙着实感到心虚。姥姥后期耳背的严重,眼睛亦看不清,经常坐在门前的走廊里晒太阳、发呆,乙乙想陪她说说话,但话题好像都说尽了,而且每次都要重复好大声,姥姥才能听见。这种沟通的艰难,使得祖孙间的交流越来越稀少了。
VI.
姥姥已经走了两年,尽管乙乙好几次和母亲在大晚上聊起姥姥,半夜也是很少梦到过她。
只一次,当时乙乙在外省上班,梦到了姥姥。凌晨三点口渴醒来,还在想着要不要在手机上记录下来,转念又一想,肯定不会忘的,迷迷糊糊地又睡了去。谁知一早醒来,全忘记了,只知道姥姥夜里入过梦。
乙乙听母亲讲,姥姥走之前,说心里难受,以前也总这样,难受一阵过去就好了,这次也只当是寻常的一次。后来,三姨还是喊来了大姨,叫了,打算转院到县城。
这边姥姥让五姨把她扶起,她想去解解手,下床后,姥姥四处望了望,不知道解没解,复回到床上,理了理衣裳,一翻身,便睡着了,停在了年5月6日的晚上十点多。而那时,乙乙与姥姥隔山隔海,没有见着最后一面。
“你姥下床是在瞅路呢”
“啥叫瞅路”
“你说啥叫瞅路,老人走之前都会瞅瞅路,跟你说,你也不懂,我费劲地慌,快去睡觉吧”乙乙母亲不知道是生气了还是不耐烦,或是不愿意再谈论她的母亲。
山中若有眠,枕的是月。姥姥与姥爷合葬在绿浪滚滚的麦田里,应是可以怀抱希望的吧。
不知在姥姥看来,对她这跌宕起伏的一辈子作何感想。但在乙乙看来,确是足够侠义、勇往直前的一生。
开春了,桐花重又铺满了院子。您没有如期归来,而这正是离别的意义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