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悦动悦健康”一起玩耍
“早就听说医联体,大医院的专家真的来到身边了,又方便又放心。”11月的最后一天,家住卜弋镇、身患尿毒症的蒋婆婆,欣喜地得知,家门口的卫生院,医院结成紧密型医疗联合体,即将建成血液净化中心,建成后每周3次血透,再也不用转车奔波、可以就近解决了。
当天,在各级领导见证下,“医院卜弋卫生院医疗联合体”揭牌,市一院院长何小舟介绍,一院将结合卜弋卫生院自身定位和医疗资源的分布特点,开展技术帮扶、人才培养、双向转诊、分级诊疗等方面的深度合作,不断提升医联体的综合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为邹区镇及周边居民就近享受高水平的医疗服务不断努力。
与此同时,市一院还与邹区镇卫生院、北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永红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五星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西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南大街街道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荷花池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卫生机构签约专科共建协议。
如今,市一院共建医联体单位已扩充至19家,合作形式多样,区域型、专科共建型、对口支援型,以及紧密型医联体等。
市一院医务处副主任刘华联介绍,医院的特色、需求,市一院立足群众所需,下沉优质医疗资源,促进分级诊疗。比如,每周派驻儿科医生到邹区镇卫生院、妇产科医生到南大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分泌科医生到永红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方便居民就近求医。
这些覆盖多区域、形式多样化的合作成果,依托于市一院优质的综合医疗实力,展望未来,分级诊疗制度建设,还将持续而有序地推进。
分级诊疗为基层民众引入了优质资源,但这只是“医疗惠民”中的一部分,放眼全院,“大本营”内的各项措施,更是医改深化年里以患者感受为着眼点、强化医疗服务的有力保障。
早在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在全国医疗卫生系统实施“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旨在解决人民群众就医过程中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今年是第一个三年计划的收官之年。市一院在全省最早涉足“日间手术”领域、加速推进“快速康复”革新理念、推广临床路径工作……多管齐下,将医改落实在点滴的实处,以医改为提升服务的动员令,正收获越来越多百姓的认可、点赞。
日间手术
走在全省前列
既开展常规,亦挑战难度
日间手术,流程便捷。
所谓“日间手术”,最早源自欧美,是指选择一定适应症的患者,在一至二个工作日内安排患者的住院、手术、手术后短暂观察、恢复和办理出院,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手术模式。市一院医务处主任周军介绍,年市一院在全省率先“尝鲜”,努力查找缩短平均住院日的各类制约因素、合理有效地利用医疗资源,当年年底,国家卫生计生委在京召开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现场会时,作为一个成功的范例,市一院的经验做法经省卫计委推介给全国同行。如今,已有22种手术可选择“日间手术”模式。
上周五,三十多岁的秦女士在市一院乳腺外科接受了乳腺纤维腺瘤切除手术,从手术到出院仅住院七个多小时,负责照料的丈夫也感觉一身轻松,不仅省心,而且省掉了一笔包含住宿、交通、饮食在内的隐性费用。
秦女士于上月中旬求诊,主任王旭芬根据其身体状况,建议她择期开刀,住院前,秦女士已通过门诊完成了各项术前检查,当天上午接受微创手术后,观察了三四个小时,获得评估“安全”等级后就出院回家了。
“从每月近例出院病人增长到多例,其中日间手术病人将近多例,全科平均住院时间从4.2天逐渐缩减到3.8天、3天,如今已降到2.3天。”日间手术得到越来越多患者认可的同时,医护人员的工作节奏也逐渐加快。王旭芬坦言:“没有最忙,只有更忙。”从其他科室转来的副护士长高雪娟深有同感。年,市一院在全省最早尝试日间手术,乳腺外科“首吃螃蟹”,术前准备时间大大压缩、入院出院短时间内撰写病历小结、出院后回访次数成倍增加……实施过程中,“忙不怕,起初最让人沮丧的是患者不接受,医院为了周转床位在赶病人。但实施久了,大家理解度很高。日间手术不仅节省时间,花钱也少。以秦女士为例,来去时间自由,费用方面至少减少了10%到20%左右。”
日间手术的推行,也满足了特殊患者的需求。以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为例,眼科主任医师吕旭菁说,随着大家对生活质量要求逐步提高,以往久拖才治的白内障,如今在轻度时就会主动求医。推行日间手术后,患者自行在家中进行术前准备,包括滴抗生素眼药水这类简单操作,到院接受手术后大多数当天即可回家。“由于患者多为老年朋友,术前科普和术后电话回访工作大量增加,但对患者来说,方便实惠,是实实在在的。”如今,眼科手术中,日间手术比例达到60%以上。“当然,看似简单的白内障摘除,考虑患者年龄普遍偏大,术前要充分预判多器官并发症,这也依托于全院多学科的实力。”
在周军看来,日医院的床位周转率,又能为病人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而这一利好,并不仅仅局限于小手术,事实上,为进一步减轻患者负担,市一院深挖自身潜力、勇于将高难度手术引入日间手术范畴。
比如三级手术——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以及甲状腺腺叶切除术,在市一院都可进行日间手术。肝胆胰外科副主任医师陈学敏介绍,虽然这两种手术有一定难度,但科室内高年资主治医师均有能力开展。最早在年,他就曾为一位刚过而立之年的包先生实施过胆囊切除术,包先生本身是医务工作者,与陈学敏充分沟通后,手术当天9点半开刀,观察到下午5点没有任何不适症状就回家了,“当时没有‘日间手术’的提法,但已经尝试开展。”正式开展日间手术后,这两种手术的住院时间,从5至7天,缩减到48小时以内。
“所谓‘艺高人胆大’,日间手术节奏快,对医护人员的知识储备、操作技能要求更高。相应的,患者对医生的信任度也要更高。”陈学敏感慨,面对患者,自己非常坦率,他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如果没有信任,就没有治疗”。当手术情况有变,更需要医患双方互相理解。在日间手术实施中,“不管前期准备工作多么充分,具体实施中难免会有突发状况。”陈学敏在一次腹腔镜下胆结石手术中,赫然发现患者为胆囊癌,立即更改手术方案,与患者家属沟通后,进行胆囊全切、淋巴结清扫手术,该手术等级也从三级转为四级,相应从日间手术转为普通手术。术后,陈学敏详细耐心地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了手术细节,他们表示充分理解。
快速康复
颠覆传统认知
既减少痛苦,亦降低费用
67岁的张先生患有结肠癌,前不久在市一院胃肠外科接受结肠癌根治手术,手术前一天晚上不常规禁食,手术前2小时护士提醒他喝毫升葡萄糖水,没有放置胃管,不用插导尿管、手术清醒后就能少量喝水,手术后有多模式镇痛技术使病人不感觉到疼痛,术后第一天即下床活动,术后第三天一早喝粥,第五天就出院了。与过去的传统做法相比,患者少吃了很多苦,恢复也快了许多,术后住院时间较以前也缩减了一半。“随着医学进步,大量数据和实证证明,以前的一些经验性的操作或措施,对病人康复并非必须,如今完全可以舍弃,尽量减少对病人的一些不必要的影响和干预,减少病人自身的应激反应,有助于病人康复。”胃肠外科主任卢麒丞介绍,张先生的治疗过程中,全程伴随着“快速康复”的理念和技术的实施。
加速康复外科(ERAS),是丹麦哥本哈根大学HenrikKehlet教授于年提出的理念,以病人为中心,通过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一系列的优化处理措施,减少应激反应,减少并发症,促使患者快速康复、进而降低患者住院日、降低了医疗费用。通过提升医疗服务质量,促进了医患和谐。该理念7年被引入中国,年市一院胃肠外科成立核心治疗组,年开始逐渐应用于临床。
护士在向住院病人宣教快速康复知识
像张先生这样的病例在市一院胃肠外科每天都有,加速康复外科技术的实施是多学科合作的结果,它是以麻醉师、外科医生、护理团队等为核心,并结合营养科、心理科、康复治疗科等相关学科的协作。
“引入快速康复理念后,医护人员对患者的关心,延续在整个‘围手术期’。”骨关节科副主任孙晓亮说。前不久,他为75岁的史女士实行右侧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史女士早前双侧股骨头坏死,五六年前接受左侧手术,术后卧床1个多月,3个月后才稍微恢复正常,痛苦的记忆让她一直下不了决心置换另一侧,此次听闻快速康复理念后,慕名找来。术前,史女士即进入预康复模式——护士带领她进行深呼吸、咳嗽训练、上楼训练,这是为了保持心肺功能、肢体肌力,遵医嘱,她每日进食精蛋白,补充叶酸片和复合维生素,术后第二天就下床,在护工搀扶下在病区内活动。
“我们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让病人的体验感更好。而加速康复,可以解决病人诊疗费用高的问题,同时康复时间快,由过去的术后7-14天才能出院,缩短到现今的3-5天。”孙晓亮说,由于住院时间和过去相比减少了很多,以至于部分患者不敢相信,甚至产生“医院为腾病床而赶人出院”的误解。
快速康复规范化培训
今年4月,一院举办院内多学科ERAS实践与应用启动会,通过会议,加强了全院对ERAS的理解,拓宽了临床视野。周军强调,医院推进快速康复的科室都是经过严格遴选的,目前在胃肠外科、心胸外科、肝胆外科、骨关节科、妇科等科室重点推进,快速康复的“快”指的是患者机体及心理恢复的“快”,其核心是拓宽服务范围,改善患者术后恢复,保障医疗安全,而不是为了盲目追求缩短住院日而罔顾患者的恢复情况。对于一些确实有康复后续需要的患者,在市一院医联体共建卫生服务中心里,他们将接受派驻医护人员从院内延伸至院外的进一步服务。
临床路径
治疗兼顾控费
既要标准化,亦保规范化
我们常常有这样的困惑,同一种病,咨询不同的医生,给出的诊疗方案会有所不同。对于常见病、多发病,临床路径管理可以破解这一尴尬。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个人医疗费用高速增长,年,美国以法律形式约定同一种DRGs(疾病诊断相关分类)患者均可按同样的标准进行付费。这一支付方式,被西方国家看作是控制费用和提升医疗质量的“神器”。年,这一理念被引入中国。相比诞生之初以控费为最主要目的,我国更注重在合理费用下,保证医疗行为和服务的规范性。
早在年,市一院开始实施电子临床路径管理工作,起初从4个科室8个病种开始试点,如今已推广至31个科室开展个病种。
医院诸多科室参与临床路径工作
崔阿姨正在神经内科接受治疗。两天前,她因脑梗住院,第一天用了拜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以及依达拉奉等药物,第二天,因为身患高血压、高血脂等疾病,做了相关常规检查……她的主治医生、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唐晓春告诉记者,崔阿姨的病症符合临床入径条件,所有医嘱执行情况在病例系统中均可查询。“哪一天,需要做什么检查和治疗,出院后,要带哪些药,这些都可以向患者解释得清清楚楚。”在医院的规范管理中,诊疗计划分医生版和护理版,病人一经纳入路径,护士即可针对路径设置内容进行专项护理,实现了病人住院过程一体化管理。
“预计住院8天,花费1万2。”唐阿姨的家属也表示,此次住院,全家心中“很有数”。
周军说:“临床路径提供的是最适合患者的诊疗方式,其顺利实施的前提是医护人员不断接受新理念、更新医护知识,但每个患者个体有差异,具体应用中也有诸多突发情况,我们要求医护人员执行时不僵化、不死搬教条,当病情发生变化时,可及时退出路径。”
据悉,今年1-10月市一院入径例数为例,入径率为99.53%,完成率为97.36%;入径病例数占出院病例数比为37.38%;变异率控制在10%左右;入径病例的平均住院天数为6.01天。
实践出真知,周军坦言:“除了以上措施,医院医院医疗费用的结构,加强合理用药管理等,所有举措都是希望以患者就医感受为着眼点,加强医疗服务的性价比,提高服务质量。当然,围绕医改目标和要求,医院发展的制约因素还有很多,持续改进管理质量永远在路上。”
悦动悦健康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