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胆结石症状
胆结石术后
胆结石原因
胆结石中医
胆结石排石
胆结石费用

Science背靠背高福施一等揭示靶

皮肤科医生彭洋 http://pf.39.net/bdfzj/131210/4305597.html

责编

酶美

黄病毒是一类主要通过蚊媒传播的病毒,包括有登革病毒(DENV)、西尼罗病毒(WNV)及寨卡病毒(ZIKV)等,在热带、亚热带地区广泛流行,危害极大。如年,寨卡病毒在南美大暴发并蔓延至全球八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并发现其感染孕妇会引起流产、新生儿小头症以及格林—巴利综合征等重大疾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

目前针对大多数黄病毒,还没有有效的抗病毒药物和疫苗。开发广谱保护性疗法和疫苗成为黄病毒防控领域一个关键而仍未实现的目标。之前的黄病毒治疗靶标和疫苗设计主要聚焦在病毒囊膜表面的E蛋白。然而,E蛋白诱导的抗体保护范围有限,更为重要的是,登革病毒感染以及疫苗研发过程中,发现E蛋白免疫会诱导产生有交叉反应性但中和能力差的抗体,当机体感染不同类型登革病毒时,这些抗体会产生抗体依赖增强(ADE)效应,反而会导致更加严重的感染。这对开发安全有效的广谱疫苗造成了重大挑战。

年1月8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高福院士研究组、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施一研究组与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的PaulR.Young及DanielWatterson研究组合作,在Science发表了题为AbroadlyprotectiveantibodythattargetstheflavivirusNS1protein的研究论文,发现了一株对多种黄病毒都有保护效果的单克隆抗体1G5.3,并首次揭示了NS1广谱保护性抗体的作用机制,指出黄病毒非结构蛋白NS1可以作为通用疫苗设计的新靶点,有效避免ADE效应。

寨卡病毒等黄病毒共编码10种蛋白,其中非结构蛋白NS1是病毒唯一分泌并与宿主相互作用的重要蛋白,在病毒复制、致病及免疫逃逸中起着关键作用。NS1在细胞内形成同源二聚体,与胞内膜系统的脂类结合,参与病毒复制,同时NS1还可形成由3个二聚体组成的同源六聚体,以可溶性形式分泌于胞外,与宿主免疫系统及其它宿主因子相互作用,帮助病毒免疫逃逸以及加强致病性。-年,高福院士和施一研究员团队率先解析了寨卡病毒NS1的C端分子结构,揭示了不同黄病毒NS1存在不同的表面电荷分布1,随后解析了寨卡病毒NS1全长蛋白的二聚体结构,发现了NS1膜结合的关键区域2,从结构上对NS1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合作者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的PaulR.Young研究组在年即发现DENVNS1是DENV的关键致病因子,可以通过激活TLR4通路破坏血管内皮细胞层的完整性,可能跟登革患者的血管渗漏症状有关3。值得注意的是,NS1由感染细胞分泌,并在感染患者的血液中大量存在,因此靶向NS1的抗体可以通过抑制NS1的功能起到抗病毒的效果。以往研究发现,在多种黄病毒感染模型中,接种了NS1疫苗的小鼠可以免受病毒的致命攻击。重要的是,NS1蛋白与E蛋白不同,不位于病毒表面,因此NS1抗体带来的ADE风险很低。尽管这些特征表明NS1是很有希望的疫苗和治疗性抗体靶点,但广谱性NS1抗体介导保护的范围和作用机制仍不清楚。

在这些研究基础上,研究者希望能找到靶向NS1的广谱干预手段,从而达到广谱抗多种黄病毒的目标。研究人员筛选到一株单克隆抗体1G5.3,发现其对DENV及ZIKV的NS1都有结合。通过结构生物学手段,分别解析了1G5.3跟DENV-2及ZIKVNS1的复合物结构,发现其结合在NS1C端β梯形结构域的顶端,因此既能结合NS1二聚体,也能结合分泌到细胞外的NS1六聚体(图1)。

图1抗体1G5.3与DENV-2及ZIKVNS1的复合物结构

随后,研究人员发现1G5.3对不同黄病毒如WNV、日本脑炎病毒(JEV)、黄热病毒(YFV)及存在潜在威胁的Usutu病毒(USUV)等的NS1都有结合,结合表位非常保守(图2)。

图2抗体1G5.3结合在不同黄病毒NS1C端的保守区域

随后,在多种细胞模型上发现抗体1G5.3可抑制多种黄病毒NS1诱导的内皮细胞层通透,而在小鼠模型上,证明抗体1G5.3可有效降低病毒滴度及血清中的NS1含量,有效抑制DENV感染诱导的系统性血管渗漏,且该阻断机制不依赖于Fc介导的效应功能。

图3.抗体1G5.3可抑制多种黄病毒NS1诱导的内皮细胞通透及血管渗漏

该抗体在动物保护实验上也展示出非常好的治疗效果,对DENV、ZIKV及WNV感染都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图4),可降低病毒血症水平,并显著提高存活率。其治疗效果,与已报道的靶向E蛋白的一株DENV特异性抗体4E11在DENV感染模型上效果相当,但其广谱性远优于目前靶向E蛋白的抗体。

图4.抗体1G5.3对DENV、ZIKV、WNV感染都有治疗效果

此项研究首次对广谱保护性NS1单克隆抗体进行了结构表征,揭示了交叉保护的分子基础以及保护性抗体的作用机制,为黄病毒通用疫苗的设计提供了新思路。

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的NaphakModhiran博士和中国科学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宋豪副研究员为本文的并列第一作者,高福院士、施一研究员与昆士兰大学的PaulR.Young及DanielWatterson教授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微生物所齐建勋研究员给予了大力支持。

值得一提的是,Science同期背靠背发表了加利福尼亚大学EvaHarris和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JanetSmith博士课题组题为StructuralbasisforantibodyinhibitionofflavivirusNS1–triggeredendothelialdysfunction的研究论文,通过与DENV-1和DENV-2血清型NS1蛋白的共结晶揭示了保护性抗体2B7的结合位点。与1G5类似,2B7也识别NS1C端β-梯型结构域的一个保守表位,且也具有广谱结合多种黄病毒NS1蛋白的能力,并可消除体内血管泄漏,显著降低DENV致死感染小鼠的死亡率。

总的来说,这两篇背靠背文章的发表首次揭示了靶向NS1蛋白的广谱治疗性抗体的作用机制,为此类广谱治疗性抗体的应用开辟了道路,也为黄病毒通用疫苗的开发提供了新的方向。

原文链接: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jigse.com/djssh/16798.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