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离不弃执着坚守
追记健康扶贫路上的尖兵战士王喜峰
王喜峰,男,年10月出生于西安市蓝田县灞源镇磨岔沟村,年12月参加工作,医师职称,中共党员,年10月任灞源中心卫生院院长至今。王喜峰同志长期扎根基层,对健康事业不离不弃,执着坚守,在山岭地区一待就是29年。
继承父业立志行医
王喜峰的家住在秦岭深山灞源镇磨岔沟村,灞水源头,群山环抱之中。镇卫生院位于灞源街,距县城45公里,辖区服务人口人,27个行政村,96个村民小组,88平方公里,素有七沟、八岔,东西两走之称,属贫困山区,革命老区。绝大多数自然村分布在崇山峻岭之间,交通极为不便,道路险阻,从家里到灞源镇买东西来回往返需4个多小时。王喜峰的父亲是当地的一名医生,小时候,当他看到父亲每每诊治好一个个病人后,家属上门感谢时的激动心情,当看到因交通不便、缺医少药、技术落后,病人不能及时得到救治而离去的悲痛场面,年幼的他暗记于心,立志长大当一名医生,传承父业,决心为山区的老百姓诊治疾病。年9月他考入蓝田县卫生学校,年毕业后,当时卫生局考虑其父亲在山区工作了一辈子,决定把他分到蓝田县川道卫生院就近工作。在分配体检时,王喜峰知道消息后自己跑到卫生局当时的政工科,强烈要求返回家乡工作。
大山成长起来的孩子,从小养成了憨厚、坚韧、不服输的性格。上班刚开始,没有几个人愿意找他看病,他并没有气馁,日诊临床、夜读书,刻苦学习,勤奋专研,尽可能的多学习、多掌握临床医学知识,力求在业务上精益求精。对一知半解的问题他经常请教其父,请教本院老师,谦虚谨慎,一丝不苟。在山区工作中,他找出一些巧道,要让患者信服,就要值急诊班。在值急诊班的日日夜夜里他救治了无数患者,经过长期锻炼,患者及亲朋好友看病都喜欢找他。正是靠着扎实的医学理论基础,过硬的实践操作技能,热情和蔼的服务态度,再加上手脚勤快、随叫随到,在灞源山区小镇,他在卫生院逐渐赢得了极好的口碑,身边群众常说“这娃实在,看病还好”。
勤勉敬业躬身务实
从医29年来,他始终把病人当亲人,把医院当成自己的家,把工作当事业干,长期坚守在医疗一线。年5月母亲患病,经查为胆结石,需手术治疗。医院后交给妻子,医院继续工作。在母亲手术治疗期间,他一直坚守工作岗位,中途也未能去探望,老母亲病愈后说“他娶了个好妻子,儿子靠不住”。卫生院值班对他来说是再平常不过的事。20多年来,特别是当上院长16年多,春节、五一、国庆节在他脑海中从来没有休假的概念,从来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休息过。每年的三十晚上,医院过春节,和职工相聚在一起。父母能理解,亲朋好友却不理解。春节就是团聚的日子,朋友家他没有时间去,亲戚家礼让人捎,亲朋好友都认为他不懂世礼,不讲人情而怨他。但他从来没有怨言、无怨无悔,把全部的热情投入到卫生院的工作中去,精心、热心、耐心为患者排忧解难。
在工作中,他始终严格要求自己,医院管理,事无巨细。虽然是院长,但他更认为自己是一名普通职工,大到病人的诊治,卫生院的建设发展,小到晚上关厕所灯、打扫病房卫生、给患者铺床、给花园浇水,他都亲力亲为。一些职工看见了反倒不习惯,可他笑着说“我就是工头,大家干是一回事,更重要的是我要扑下身子,和大家一块干”。
马楼卫生院曾经是全县出了名的烂摊子,十年换了8任院长,年9月县卫生局任命王喜峰担任马楼卫生院院长,该院当时在岗职工8人,其中6人有的在外开诊所,有的回家另谋生计。9月30日带着局领导的重托,带着家人的不舍,他离开灞源中心卫生院,到达新的工作岗位。到任后,他首先对药房现有药品进行盘点、清理,及时下架过期药品。可是最常用的青霉素已缺货达十余天,当时卫生院已无钱进药。他从亲朋好友那里借来元交给出纳,让卫生院先进药。由于连阴雨,卫生院后围墙倒塌28米,在经费异常紧张的情况下,他东拼西凑,硬挤出元落实维修。为了节省资金,他利用下班时间,组织职工捡拾烂砖块,连垒院墙的老师傅都说:“他垒了一辈子墙,还没见过国家单位这样干工作,真是个过日子的人”。由于医疗不景气,马楼卫生院10年间无人问津,几乎被当地群众遗忘。上有玉山中心卫生院,下有普华中心卫生院,国道从门前经过,要想让老百姓相信,自愿来看病,其难度可想而知。面对困境,王喜峰采取了看似最笨,但也是最管用的办法,他利用一个月时间骑上自行车走村入户,跟老百姓席地而坐,在田间、在集市、在农家、在路上,共同探讨分析群众对卫生院的意见和建议,所需和所盼。最后梳理汇总了“收费高、值班没人、服务态度差”等三条主要原因,针对并不难破解的症结,他利用给中小学体检之机,把马楼卫生院的简介、工作流程、收费价格、服务承诺印在学生体检回执单背面,小手拉大手,让医院的新变化家喻户晓。同时,医院内部相关管理制度,当年11月份门诊、住院病人大幅度回升。尽管眼前有了变化,但卫生院设施简陋、人员不够、无设备、病人取暖做饭等一系列问题接二连三出现,看到这种情形,他把自己的取暖煤炉,灶具搬到病房让患者先用。随后跑卫生局要器械,到兄弟单位借设备。至诚感动患者,互信更加和谐。由于良性循环、规范管理,亲情服务,马楼卫生院一年一个新台阶,连续5年被县卫生局评为综合目标管理先进单位。在他的带领下,马楼卫生院打了一个既艰苦又漂亮的翻身仗。由于管理有方、收费低,周边乡镇病人慕名而来,原有的病房不能满足患者就医需求,他又多方协调、筹资资金,在市、县卫生局的大力支持下,半年后,一座崭新的住院楼落成。医院职工欢呼称赞,此时的他脸上也露出了疲惫的笑容。
“一定要关心职工生活,尤其是有困难的职工家庭”,医院的心得,只有人性化的管理,才能更大的激发职工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在工作之余,他深入职工宿舍和同志们拉家常,叙友情,帮助职工解决困难。在大家心里,王院长是他们真正的“主心骨,干事业的人”。这一点,每每提起,在马楼辖区、在整个卫生院现在还反响良好。
由于工作能力强,业务精,负责任,加之本人主动请战,年9月份县卫生局调王喜峰同志到蓝田县最远的山区灞源中心卫生院担任院长。灞源是他的家乡,他曾在那里工作过,深知当地人情风俗、生活规律、生存条件,全镇以粗重农业为主,农民自我保健意识差、安全意识差,突发卫生事件及急诊危重病人比较多。他到任后,根据实际情况,完善医疗核心及财务后勤等管理制度,并与临床医生、乡村医生签订医疗、合疗相关责任书,在工作中他始终以医生、以职工、以乡党、以朋友角色参与其中,在卫生院只有17名职工,工作繁杂的情况下,年业务收入达到万元,创历史之最。加之卫生院承担着泸陕高速灞源段的急诊抢救任务,多年来,他始终冲在前,干在先,在他的带领下,医院各项工作平稳、有序、安全运行。
情系群众救死扶伤
“自己是农村人,深知农村经济情况、深知农村缺医少药,卫生局把山区的医疗工作交给我,我就必须事无巨细的把工作干好,把该想的都想到,把该做的都做实,让老百姓满意,管好一个卫生院造福一方老百姓”,“我是山里长大的,山区更需要我,更需要一个负责任的院长”。每当有人问起他怎么不想着调出山外,他总是这样说。
年5月,辖区内庙垭村三组的刘榜娃家发生食物中毒,一家5口生命垂危。卫生院接到急救电话,他立即做好上报的同时,带上救护工作人员,迅速奔赴现场开展急救工作。对三名危重病人就地抢救,随后立即安排救护车、医生、护医院。同时,组织公卫科迅速开展疾病流调,快速成功地处理了这起事件,受到县委、县政府的高度评价。年正月初二,正是春节团聚的日子,急促的电话响起,泸陕高速灞源秦岭隧道西口发生车祸,请求急救。他放下碗筷,跟随急救车立即奔赴现场。由于大雪中一个四岁小男孩被甩出车外,虽然只是表皮伤,但天气寒冷,浑身衣服湿透,不停的打冷战,他立即抱上车,脱下随身穿的棉大衣包住小男孩抱在自己的怀里,医院,由于抢救及时,病人转危为安。
年7月1日,当人们沉侵在庆祝党的生日喜庆气氛时,下午四时许,接到紧急电话,泸陕高速上村路段发生特大车祸,一商洛客车侧翻。他带领医务人员迅速达到现场,发现伤病员达20余人,伤势各不相同。一方面他立即上报县卫生局,一方面他当即决断让救护车先护送8医院,送到后又赶紧返回,第二次转送伤员9名。由于转送及时,未发生二次死亡,受到市政府的高度评价,事后多名患者返回卫生院,当面感谢,大家说“医院转送及时,挽救了大伙生命,还我们家庭一个幸福”。
年8月份的一天,家住秦姑村三组的王淑云因患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多年,突然气喘气促,肺部感染,持续高热,打来求救电话后,正是半夜三点多,要求出诊诊治。得到这个情况后,他和业务院长一同前往,经细致检查后,决定接回卫生院治疗,家属以儿女在外打工,家里无人照管为由,不愿到卫生院治疗,经他反复说服后,患者才进院接受诊治,待一切安排好,病人病情稳定后已是第二天早上7点钟,他又投入到新的一天工作中去。像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他每天重复着这样忙碌而又奔波的身影,每天过着平凡而又紧张的生活。
年春节值班,他三番五次推让副院长回家陪同多病的母亲过春节,自己留下来值班、带班。腊月29日下午,回到蓝田县城家中他接妻携子,带上锅碗瓢盆从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川流不息的县城车流中,返回冰天雪地的卫生院。虽然寒冷孤独,医院大门,他的心却很暖。
灞源中心卫生院由于扩建要求,需要征地。现如今征地难度可想而知,困难重重,历任院长都半途停止。但他却多方奔走,甚至半夜登门拜访、求情,经过多方努力,终于给卫生院征得一亩地,为卫生院日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医院管理及临床医疗双重工作以来,王喜峰每天除了到各科室检查、嘱咐、安排工作、上门诊、查房以外,没有什么太轰动的大事,总结起来只是一个字“忙”。29年来诊治的病人十余万人次,出诊近万人次,每天都是超负荷工作,在他的脑海中,没有节假日,卫生院就是他的家。
崇尚医德无悔人生
王喜峰的父亲身患肺癌、糖尿病、脑梗、心梗等多种疾病,需要定期到西安复查、放化疗,医院健康扶贫工作繁忙,抽不开身,只能把老父亲托付给妻子和兄弟照料,即使父亲做心脏搭桥手术时,他也是匆匆来看望一眼便又匆匆返回到工作岗位,只对亲属嘱咐说“好好照顾咱爸,我医院事情多工作忙,有啥事随时电话联系”。在现今医患关系紧张的大环境下,太多的人不理解医生,甚或有更多的误解。但是,他作为一名乡下医生,却一直没有这种感觉,更多感受着的都是病人的信任和依赖,感受着病人痊愈后回家时跟他道别的喜悦心情。在医改工作中,实行合作医疗和药品零利润之后,病人的医药费用负担更轻了,花费更少了,病人因花费少而治好了病,感激他时,他老是一句话,党的惠民政策好,我们是执行者,必须执行好,把党的惠民政策及时送到千家万户。行医对他说不仅是职业,还是一种守护。公卫工作给65岁老年人健康体检,由不愿意到自愿检查,经历的太多。他29年如一日,坚守在秦岭深山这片热土上,把美好的青春年华献给了山区医疗卫生事业。担任院长期间,更是爱院如家;待病人如亲人,守得住寂寞,耐得住清贫。在工作中饱尝到酸、甜、苦、辣,同时也获得了众乡亲的呵护和肯定,更获得了卫生行政部门无数次奖励,也使得他的生活更加充实,忙碌中感受最多的是幸福和成就感。不和别人比吃喝,只和别人比工作,无论未来的路多么艰辛和曲折,为了山区父老乡亲的身体健康,为了卫生事业更加辉煌,他一如既往的坚持行走在健康路上。
不忘初心心系扶贫
平时日常工作时,他经常性的从上级单位开完会,顾不上吃中午饭医院召开乡医工作会议,及时传达上级工作精神并作出具体部署,忙完后才想起来简单的吃上一口饭对付一下,转医院的各项工作,晚上一两点还在办公室写材料,研究工作方案已成为家常便饭,家人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数不清多少次的劝说要注意身体,劳逸结合,最后他还是坚持着自己工作优先的老习惯,由于长期的不规律饮食和熬夜,使他比同龄人看起来苍老了很多,同时胃病,高血压等各种疾病也随之而来。曾经有次工作中突然自觉胸口疼痛难受,医院检查路途上病情有所缓解,医院,医院只是简单的做了检查便又反身回到岗位继续工作。
年10月10医院新区参加县卫计局“健康扶贫,送医送药”活动安排会后,立即返回卫生院,按照会议精神及时召开院务会。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工作方案,抽调卫生院合疗、医疗、公卫科9人及部分村卫生室负责人,历时15天对全镇27个行政村国贫系统中的贫困户进行全面体检。筛查出3名糖尿病、37名高血压患者。对3名糖尿病及37名高血压病人开始分组入户送药、送健康知识手册、宣传健康扶贫政策并定期随访。年春节后,针对全镇户名在册贫困户、对名65岁以上老年人制定了详细的健康体检工作方案。3月10日进村入户对上述人员进行了全面细致的体检。贫困户对健康扶贫政策记不住,他立即安排人员印制份彩色温馨告知单,送到贫困户手中,并做详细讲解,提高了贫困户对健康扶贫政策的知晓率。对行动不便的贫困户,他组织医护人员拉着仪器上门体检,经院务会研究协商制定免费接送贫困户出、入院方案。并全程代办出入院相关手续。
粮房村贫困户孙胜利,因右下肢残疾行动不便,帮扶人员要求医院住院治疗,他亲医院,并协助办理好入院手续。家属心意过于不去,让他吃饭,被婉言拒绝。李俭村贫困户邢东利患肝硬化腹水到市九院住院治疗,共计先后接送四趟次。这样的事还有很多。-年共计免费接送贫困户出、入院余人次。庙娅村贫困户韩稳栓等,符合办理慢性病条件,他亲自到县合疗办给予办理送到贫困户手中,并详细讲解合疗使用报销办法。
年5月份,他多次与西安未央区、港务区帮扶领导协调,为灞源15个省定贫困村卫生室免费配置医疗器具9种类,价值18万余元。未央区为4个省定贫困村卫生室配置办公桌椅、病床等,提升了村卫生室的服务设施,改善了服务环境。与镇政府、6个村委会反复协调沟通,使6个村卫生室搬入村委会。19个省定贫困村卫生室全部达到标准化要求。
年6月份开通一站式服务结算,贫困户在我院住院全部实行一站式结算服务,并免费接送。落实贫困户住院四重保障报销政策,积极排查贫困人口,医疗费用报销情况。在排查中发现,青坪村二组贫困户张养锋存在四重保障未报销完的情况,患者已经放弃报销。但考虑到患者的经济困难,他亲自收集相关报销资料,亲自去县合疗办为其报销,当张养锋接到1千多元补偿款时感激不尽。近两年来他始终坚持把党的扶贫政策、合疗政策给老白姓执行好、用好。户贫困户家家户户留下了他忙碌的身影,与户贫困户人在健康扶贫工作中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年12月15日,国家脱贫攻坚检查考核组对灞源镇西河寨村、青坪村脱贫攻坚工作进行检查考核验收,健康扶贫工作零问题零扣分。
热血甘洒忠魂为公
王喜峰29年如一日,始终坚守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把美好的青春年华献给了山区医疗卫生事业。在工作中也饱尝到酸、甜、苦、辣,同时也获得了众乡亲的呵护和肯定,更获得了卫生行政部门、镇政府的无数次奖励。年灞源中心卫生院被西安市评为卫生先进单位。他本人连续三年被卫生院评为优秀工作者。年被镇党委评为优秀党员,年被镇党委、镇政府评为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年8月25日凌晨两点多传来噩耗,王喜峰同志因突发心脏病不幸逝世,倒在了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再此之前,他已经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甚至于1至5月份个人累计休假仅有14天。8月24日一大早参加完上级单位会议,他来不医院,立即组织召开了乡医工作会,对最后一位乡村医生嘱咐完具体事项已是下午五点多,晚上十一点左右,他还在准备着迎接第二天健康扶贫督导检查工作。凌晨时分他忽然觉得胸部不适,服下值班医生开的药后情况稍有好转,医院做个详细检查再好好休息休息,但他还是以第二天需要开展健康扶贫工作为由坚守在工作岗位,大约一个多小时以后,病情突然加重恶化,整个人一下子从床边重重的栽倒在地上昏迷不醒,医院,经过全力抢救最后还是不幸离开了我们。
他喜爱山区的父老乡亲,热爱秦岭山区这片热土,他更加热爱自己从事的卫生事业,无论现实生活的道路多么艰辛和曲折,为了山区父老乡亲身体健康,为了健康扶贫工作的精准落实,为了卫生事业更加辉煌,他都兢兢业业地干好本职工作,为山区医疗事业奉献出了自己的健康、智慧和生命。以生命赴使命,王喜峰同志以自己的忠诚、干净和担当,彰显了“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述写了卫健铁军别样的人生。
来源:蓝田手机台
tips:如需转载请标明来源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