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
肝脏是唯一没有痛感神经的器官,所以无论它累成什么样,它也从不呻吟叫苦,也不会喊痛,这也是人们经常忽略它健康状况的根本原因。
肝脏是人体唯一可以再生的器官,即使切除一半,它也会不急不慢的长出来。
肝脏也是最愿意位移的器官,它会随人的呼吸上下挪动,活动范围能达到二到三厘米,这也是为什么大夫在为我们检查肝脏的时候,让我们不断吸气呼气的原因。
肝脏是由肝细胞组成,并有丰富的血管网,肝脏的血容量相当于人体总量的14%,肝易受暴力打击而破裂,引起致命性大出血。
肝脏是身体内以代谢功能为主的一个器官,并在身体里面扮演着去氧化,储存肝糖原,分泌性蛋白质的合成等作用。肝脏是人体内脏里最大的器官,也制造消化系统中的胆汁。“肝”一人体的化工厂,又是营养仓库,更是解毒中心。外来的、体内形成的毒素,都需要肝脏来分解,蛋白质、糖、脂肪、维生素等的代谢都由肝脏完成,血与营养成分都有肝脏来储藏和供应。
一、
肝的生理功能为主疏泄,又主藏血,与人的情志活动有关,并促进人体的消化和气、血、水的正常运行。肝在志为怒,在液为泪。主筋,其华在爪,开窍在目。其经脉络于胆,与胆相表里。
(一)肝主疏泄
肝主疏泄,泛指肝气具有疏通、条达、升发、畅泄等综合生理功能。
1、调节精神情志
中医认为,人的精神活动除由心所主外,还与肝的疏泄功能有关。肝的这一功能正常,人体就能较好地协调自身的精神、情志活动,表现为精神翭、心情舒畅、理智灵敏;疏港泄不及,则表现为精神抑郁、多愁善虑、沉闷欲哭、嗳气、胸胁胀闷等;疏泄太过,则表现为兴奋状态,如烦躁易怒、头晕胀痛、失眠多梦等。
2、促进消化吸收
肝的疏泄功能有助于脾胃的升降和胆汁的分泌,以保持正常的消化、吸收功能。如肝失疏泄,可影响脾胃的升降和胆汁的排泄,从而出现消化功能异常的症状,如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嗳气泛酸,或腹胀、腹泻等,中医称为“肝胃不和”或“肝脾不调”。
3、维持气血、津液的运行
肝的疏泄功能直接影响着气机的调畅。如肝失疏泄,气机阻滞,可出现胸胁、乳房或少腹胀痛。气是血液运行的动力,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若肝失疏泄,气滞血瘀,则可见胸胁刺痛,甚至瘀积、肿块,女子还可出现经行不畅、痛经和经闭等。
4、控制男子精液和女性经血的下泄
肝之疏泄与肾之闭藏之间的关系失调,会导致女性月经异常,男子排精功能紊乱的病理变化。女子则现月经过多、先期而至,或月经量少,甚至闭经。男子则现遗精、滑精、梦交,或性交不能射精等。
此外肝的疏泄功能还有疏利三焦、通调水道的作用。故肝失疏泄,有时还可出现腹水、水肿等。
(二)肝主藏血
《素问?五脏生成篇》曰:“人卧血归于肝。”说明肝脏有贮存血液之功,更具有调节血量之能。当人体在休息或情绪稳定时,机体的需血量减少,大量血液贮藏于肝:当劳动或情绪激动时,机体的需血量增加,肝就排除其所储藏的血液,以供应机体活动的需要。如肝藏血的功能异常,则会引起血虚或出血的病变。若肝血不足,不能濡养于目,则两目干涩昏花,或夜盲;若失于对筋脉的濡养,则筋脉拘急,肢体麻木,屈伸不利等。
(三)肝主筋,其华在爪
中医的筋,概指肌肉、韧带、肌腱等。《素问?痿论》云:“肝主身之筋膜”。《素问?五藏生成篇》云:“诸筋者,皆属于节”,即周身关节的活动,都在于筋。筋的活动有赖于肝血的滋养。肝血不足,筋失濡养可导致一系列症状,如四肢抽搐、震颤、动摇等症。“爪”包括指甲和趾甲,有“爪为筋之余”之说。肝血充足,则指甲红润、坚韧;肝血不足,则爪甲枯槁、软薄,或凹陷变形。
(四)肝开窍于目
《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肝受血而能视”,肝血和肝气是眼睛明亮有神的物质基础。中医认为无论是保护视力,还是养眼明目,首先就得补益肝血。倘若体内肝血不足可出现视力模糊、夜盲;肝阴亏损,则两目干涩、视力减退。
(五)肝与胆相表里
肝主疏泄,分泌胆汁;胆附于肝,藏泄胆汁。两者协作,使胆汁疏利到肠道,以帮助脾胃消化食物。肝之疏泄正常,胆汁排泄无阻,有利于肝疏泄功能的正常发挥。病理上,肝气郁滞,影响胆汁疏利,或胆腑湿热,影响肝气疏泄,最终均可导致肝胆气滞、肝胆湿热或郁而化火,肝胆火旺之症。
(六)肝主怒
《黄帝内经》中认为,烦怒、大怒、盛怒、暴怒、狂怒等情绪反应及喜怒、善怒等情绪习惯,均属“肝之藏象”。所以过怒对肝脏的健康十分不利,过度愤怒可使肝阳上亢、肝气郁结、肝血淤阻、升降失调、疏泄失常等。
二、
当肝脏出现问题时,身体会做出一些报警信号。列如肝区疼痛、眼干眼涩、口干口苦、水肿、头晕头痛、耳聋耳鸣、关节不利等,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可能引发胃肠疾病、高血压、冠心病、心梗、脑梗,甚至心衰。
肝脏疾病自我诊断
生活中出现下列现象时,提示可能肝脏出现了问题,请及时采取措施养护肝脏。
食欲不振,恶心、厌食、厌油。
眼睛总感觉干涩,口也干,有时感觉口苦。
坐下后起来,常感觉天旋地转,头晕眼花。
全身倦怠感日趋严重。
皮夫发黄,脸色晦暗。特别是巩膜发黄。
出现肝腹水、胸水等。
持续性微热,或发恶寒。
注意力不容易集中,记忆力下降。
脸色晦暗失去光泽。
肝掌、蜘蛛痣。
月经失调。
出血倾向(牙龈出血、痔疮出血、胃肠道出血),且出血时难以止住。
三、
肝属木,心属火,肝木生心火,肝木是母,心火是子,肝气通则心气和,肝气滞则心气乏,若肝郁气滞,血行瘀阻也可导致心不行血而出现心脏病。
肝属木,脾属土,肝木克脾土,肝气有克制脾胃的作用,若肝气郁结,易造成脾在运化功能的障碍,出现消化不良,气血虚损,面色无华等症。
肝属木,肾属水,肾水生肝木,肾藏精,肝藏血,肾为肝之母气不耗,归精于肾而为精,精不泄,归经于肝而为清血,肝肾同源。如肾精亏损,可导致肝血不足,症见面白无华、唇甲色淡、头晕、耳鸣、眼干、眼花、心悸失眠、多梦易惊等症。
肝属木,肺属金,肺金克肝木,肝主升发,肺主肃降,肝升肺降则气机调畅,气血上下贯通。若肺失清肃,燥热下行,灼伤肝肾之阴,使肝失调达,疏泄不利,则在咳嗽同时,还可以出现胸胁隐痛,胀满,头晕,头痛,面红目赤等症。
四、
1、肝阴虚
又称肝阴不足,指由情志不遂,气郁化火;或温热病后期,耗伤肝阴;或肾阴不足,水不涵木,所导致的肝之阴液亏虚而内热上扰证候。若筋脉失养,见筋萎拘急,筋抽肉跳,爪甲枯白不荣,筋软无力,可见肢体麻木,关节活动不利。肝开窍于目,肾开窍于耳,肝肾之阴不足,不能上滋,则头晕耳鸣,两目干涩;阴虚内热,内扰心神,故心烦。阴虚心神失养,神不得安,故失眠健忘。
2、肝气虚
指肝本脏的精气虚损及肝的功能活动减退。肝气不足,疏泄无力,气不上行,津液不能布散头面,则口干面燥;气不载血上行,则脑部缺血,头目昏花,视物模糊,思维不清,面色萎黄,四肢麻木或痿软无力。
3、肝气横逆或郁结
肝气横逆犯脾,致肝脾,肝胃不调。则食不运化,见腹胀痛泄泻肠鸣等。肝胆相表里,肝热移胆,胆气循经上溢,则口苦,食欲不振;胆气不宁,则易惊易恐,精神抑郁,故失眠不烦。若肝气郁结,常与精神有关,多情志不畅,抑郁,两胁胀痛,胸闷脘满,或两侧下腹痛,或月经不调,脉弦滑等。
五、
1、高血压与肝脏
肝主疏泄,在正常生理情况下,肝气升发,柔和、条达、舒畅,既不抑郁,也不亢奋,对维持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的气机升降出入之间的平衡协调起着重要作用。若情志失调,长期精神紧张,焦虑不安,操劳过度,耗伤肝肾之阴,以致阴虚阳亢,水不涵木,终致阴不制阳,肝之阳气升而无制亢,久则阳热动风,血随气逆,血随风激,循经攻冲头目,则血压陡升,临床多见头目腹痛,眩晕欲仆,鼻衄耳闭,面赤如醉,甚则四肢抽动,昏不识人,舌红苔黄,脉弦长有力。
随着病情的发展出现以损害几个主要脏器为主的并发症,如脑动脉硬化、脑血管意外、冠心病、心力衰竭、肾动脉硬化、肾小球硬化。
2、糖尿病与肝脏
糖尿病以多饮、多食、多尿,久则身体消瘦或尿中有甜味为主要症状。西医讲肝脏是一个代谢系统,就像是我们人体的一个化工厂,它掌管着糖、脂肪、蛋白质的解毒、代谢,人体吃进去的食物、药物、呼吸进去的各种有毒气体、以及无法及时排出体外的宿便都要先通过肝内被解毒和清除。当肝功能下降,肝合成糖原的作用降低,导致血液中有大量的糖,造成高血糖。
3、高血脂与肝脏
中医学认为血脂由水谷所化生,与津液同源,随津液的流行面敷布,注骨、益髓、泽肤、填充体腔面发挥正常的生理效应。当七情不舒,肝气郁结,七情致病,内伤五脏,则气、血、津、液运化失常,致膏脂输布、运化障碍而成高脂血症。
如果血脂过多,容易造成“血稠”,在血管壁上沉积,逐渐形成小斑块,这些斑块增多,增大,逐渐堵塞血管,使血流变慢,严重时血流被中断,这种情况发生在心脏就引起冠心病,发生在脑就会引起中风,如果堵塞眼底血管,将导致视力下降、失眠;如果发生在肾脏,就会引起肾动脉硬化,肾功能衰竭,发生在下肢,会出现肢体坏死、溃烂。此外高血脂可引发高血压,诱发胆结石,老年痴呆。
4、胆结石与肝脏
中医认为。肝与胆相表里,导致胆结石的原因,一是肝气郁结,情志抑郁。或暴怒伤肝,肝失调达。疏泄不利,气阻络脉而致。二是肝胆温热,外邪内侵,或饮食不调,以致温热之邪蕴结于肝胆,使肝胆失于疏泄调达而引起。
5、心脏病与肝脏
肝主疏泄,肝调畅一身之气机,血液在脉管中运行,要依赖于气的推动作用才可以运行。当肝功能异常时,气机运行失常,统率失司,血不循常道,或凝于脉内为瘀,或渗出脉外化为痰饮,如瘀在心脏,则形成心脏病。
6、脑中风与肝脏
气是血液运行的动力,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若肝失疏泄,气滞血瘀,血不能上荣于头目,则瘀阻经络、清窍,在脑部形成斑块,发为缺血性脑中风。若七情过极,肝气上逆,上冲头目,可破血而行,致脑溢血。
7、老年痴呆与肝脏
脑血管长期慢性缺血会造成老年痴呆。当肝气郁结,气机失调时,血液不能上荣于头目,则脑血管缺乏血液的营养,脑神经细胞变性、坏死、功能减退,引发老年痴呆。
8、胃肠疾病与肝病
肝属木要,脾属土,肝木克脾土,肝气横逆,侵犯脾胃,胃失和降面脘痛、呕逆,吐酸水,饮食不化;脾气失和就发生腹痛、腹泻。
9、肿瘤与肝病
肝气郁结而致气滞血液,则胁部刺痛不移,或逐渐产生症瘕积聚。
此外,如月经不调、神经官能症、慢性肝脏疾患、肝脾肿大、消化不良等病症也常和肝气郁结有关。
六、
一十四穴足厥阴,大敦行间太冲寻,
中封蠡沟中都近,膝关曲泉阴包临,
五里阴廉急脉寻,章门仰望见期门。
足厥阴肝经预防和主治的疾病
生殖系统疾病:痛经、闭经、月经不调、盆腔炎、前列腺炎、疝气。
肝胆病:各种急慢性肝炎、急慢性胆囊炎、肝脾肿大、抑郁症。
其他:头顶痛、头晕眼花、各种眩晕、癫痫;胃痛等。
七、
肝脏的解毒、代谢功能下降,可以拍打两肋刺激大包、章门,助肝经气血运行,是养肝简便易行的好方法。因为肝经从两肋经过,对于肝火旺的人,常点揉太冲或者拍打胆经,有助于清泄肝火,降血压。
大包穴:侧卧举臂,有腋下6寸、腋中线上,第六肋间隙处取穴。宣肺理气,宽胸益脾。主治气喘,哮喘,胸闷,心内膜炎,肋间神经痛,胸胁病等呼吸系统疾病,全身疼痛,四肢无力,食多身瘦,具体方法:首先,双手按住大包穴后,从胸外侧向内推压胸部三十六次;其次,手掌按住大包穴,再旋转推压三十六次;最后,用手指搓揉大包穴三十六次。
章门穴:位于人体的侧腹部,当第11肋游离端的下方。主治腹痛,腹胀,泄泻、胁痛,痞块,消化不良,腹痛腹胀,肝炎黄疸,肝脾肿大,小儿疳积。高血压,胸胁痛,腹膜炎,烦热气短,胸闷肢倦,腰脊酸痛等症。
太冲穴:位于足背侧,当第1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主治:头痛,眩晕,疝气,月经不调,癃闭,遗尿,小儿惊风,癫狂,痫证,胁痛,腹胀,黄疸,呕逆,咽痛嗌干,目赤肿痛,膝股内侧痛,足跗肿,下肢痿痹。也可治疗脑血管病、高血压、青光眼、面神经麻痹、癫痫、肋间神经痛、月经不调、下肢瘫痪等。
八、
1、避免劳累
因肝主筋,司全身筋骨关节之运动,过劳则耗血损气而伤肝,致正虚邪恋,疾病缠绵难愈。因此,适当的休息对肝病患者十分必要。要主动减慢生活节奏,减少生活和工作中的琐事的困扰,避免过度劳累。
2、按时作息
按时作息,不要熬夜,夜里的睡眠质量明显高于白天,很多人熬夜后得不到充分休息,长期处于一种疲劳状态,情绪低落,工作效力下降,导致经常熬夜的恶性循坏,肝脏负担也会加重。
中医认为,“肝藏血”,而”人卧则血归于肝”,夜晚11时到凌晨3时是肝胆经时间,可养肝血,若能准时就寝,获得适当充足的睡眠,血就能归藏于肝,让我们每天都精神奕奕、活力百倍;但如果是“夜猫子”一族,肝血无法得到调养,肝火便容易上炎,口干舌燥等不适症便会产生,肝病也会加重。
合理安排好生活和工作,提高工作效力,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按时起居,有利于身心健康,也有利于养护肝脏。
3、慎避外邪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肝病患者,大多数人体质虚弱,容易受外邪侵袭而发病,使病情发生变化,影响治疗效果,或使病程迁延。因此冬季既要做好防寒保暖,又要注意居室通风,适当增减衣被,做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九、
1、豆腐
豆腐原料是黄豆、绿豆、豌豆等。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每克豆腐中含有8.1克蛋白质。可预防和抵制肝功能的疾病。
2、蜂蜜
蜂蜜对肝脏有保护作用,能促使肝细胞再生,对脂肪肝的形成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3、蜂乳
蜂乳不仅能够杀灭肝炎病毒,并且能抑制病毒在肝脏细胞内复制、保护肝脏。蜂胶中的黄酮类等物质有降低转氨酶作用,促进肝细胞再生,防止肝硬化。
4、枸杞
有提高肌体免疫力的作用,可以补气强精,滋补肝肾、抗衰老、止消渴、暖身体、抗肿瘤的功效。
5、西红柿
富含vc,番茄红素。肝功不正常者可常吃西红柿鸭蛋汤,有滋阴功效,可作为肝炎患者的日常膳食。
此外,中医讲青色入肝。绿色食物有益肝气代谢循坏,具有舒肝强肝之功能,是人体“排毒剂”,例如西兰花、韭菜、菠菜、绿豆芽、芹菜、青苹果、芭乐、青枣、仙人掌、青柠檬、青黄瓜等。
十、
1、猪肝绿豆粥
鲜猪肝克,绿豆60克,大米克,食盐、味精各适量。
将绿豆、大米洗净,同放锅中大火煮沸后改用小火慢慢熬,煮至八分熟时,将切成片或条状的猪肝放入锅中同煮,熟后再加调味品即成。
此粥补肝养血、清热明目、美容润肤,可使人容光焕发,特别适合那些面色腊黄、视力减退、视力迷糊的体弱者。
2、山药枸杞粥
干山药30克(鲜山药克),枸杞30克,糯米50克。
山药、糯米加适量砂糖同煮粥。可供早晚餐温热食。
补脾胃,滋肺,明目,补肾固精。适用于脾虚腹泻,肾虚遗精、慢性久痢、虚劳咳嗽、气血不足、纳食不香、口干喜欢、大便秘结者。
3、阴虚降压茶
罗布麻叶5克,五味子10克,山楂15克,冰糖适量。
用开水冲泡,加适量冰糖(肥胖者不宜放糖)代茶饮。
可用于高血压见有头痛眩晕,口苦失眠,烦躁等肝阳上亢之症候者。久服可降低血脂,亦可防治冠心病。
4、菊杞乌龙茶
决明子20克,杭白菊3克,枸杞子10克,乌龙茶2克。
将以上材料用清水泡10分钟,之后连同水一起放入砂锅中大火煎沸,转小火煎30分钟,取汁温服。
治疗目赤肿痛,白内障,脂肪肝等病症。
5、山楂荷叶粥
山楂、陈皮各5克,荷叶2克,竹茹3克,小米50克。
将以上材料加水煎煮后,取汁,加入小米成粥即可。
对于脂肪肝,高脂血症,消化不良有很好疗效。
6、金钱败酱茵陈茶
金钱草、败酱草、茵陈各30克。
将金钱草、败酱草、茵陈加水煎汁0毫升,加适量白糖温服代茶。
对于肝硬化、肝炎、胆囊炎,具有清热利湿、解毒作用。
十一、
芦荟
性寒,味苦;归肝、大肠经。
清肝热,通便。用于便秘,小儿疳积,惊风;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芦荟可促进大肠蠕动和大肠液的分泌,增加脂肪酶的活性,有大肠缓泻、增进食欲的功效;促进肝脏解毒,使体内代谢产物排泄,减少体内停留时间,改善机体体内环境。
《现代实用中药》:"为峻下药,有健胃通经之效。"
《全国中草药汇编》叶、芦荟膏:肝经实热头晕、头痛、耳鸣、烦躁、便秘,小儿惊痫,疳积;叶:外用治龋齿,疖痈肿毒,烧烫伤,湿癣。
《开宝本草》:主热风烦闷,胸膈间热气,明目镇心,小儿癫痫惊风,疗五疳,杀三虫及痔病疮痿。解巴豆毒。
《本草再新》:治肝火,镇肝风,清心热,解心烦,止渴生津,聪耳明目,消牙肿,解火毒。。
清炒香菇芦荟
材料:冬笋片克,鲜香菇2-3朵,芦荟15克,植物油适量,鸡精,盐
做法:香菇洗净撕成小朵,芦荟洗净后切块;油锅烧至七成热,放入冬笋片、香菇和芦荟,爆炒,炒熟后加盐、鸡精即可。
功效:润肠通便,清热排毒,降脂减肥。
夏枯草
性寒,味苦、辛。归肝、胆经。
清肝、散结、利尿;治高血压等症。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夏枯草可降低血压,并能扩张血管,其所含芦丁有抗炎作用,并能降低血管通透性,减少脆性,降脂。还有抵制癌细胞的作用。
《现代实用中药》:“为利尿药,并能治高血压,能使血压下降。”
夏枯草双花炖猪瘦肉
夏枯草15克,灯芯花5扎,鸡蛋花10克,蜜枣2个,猪瘦肉克,生姜3片。将以上材料分别洗净。药稍浸泡,枣去核。一起下炖盅,加冷开水毫升(5碗量),加盖隔水炖3小时,饮时下盐,为3-4人用。能清热祛湿、润燥生津,且清心火、润心肺。
桑寄生
性平,味苦。归肝、肾经。
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湿。用于目眩痹痛,腰膝酸软,筋骨无力。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桑寄生具有降压,利尿,扩张血管,抗血栓形成的作用。
《日华子本草》:“助筋骨,益血脉”。
《本草再新》:“补气温中,治阴虚,壮阳道,利骨节,通经水,补血和血,安胎定痛。”
桑寄生麦冬鸡蛋茶
鸡蛋2个,桑寄生50克,红枣20粒,冰糖适量。红枣用清水浸软,鸡蛋隔水蒸熟后去壳备用。将桑寄生、麦冬、红枣、鸡蛋放入炖盅中炖1小时,加入冰糖调味,饮用时去药渣即可。可补血养肝、滋阴养心。
槐米
性寒凉,味甘、平。归肝、大肠经。
凉血止血,清肝降火。主治肠风便血,高血压等症。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槐米可降低血压,增强细毛血管抵抗力,减少毛细血管脆性,降血脂,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血流量的作用。
《医林纂要》:“泄肺逆,泻心火,清肝火,坚肾水。”
槐米粥
槐米10克,粳米50-克,冰糖适量。将槐米洗净泡30分钟,水煎取汁,加入粳米煮粥,待粥煮熟时加入冰糖,再煮一、二沸即可,每日1剂,连服3-5天。可清肝泻火。适用于高血压、高血脂症。
熟地黄
性温,味甘。归肝、肾经。
补血滋润,益精添髓,用于血虚萎黄,眩晕心悸,肝肾阴亏,潮热盗汗,腰膝酸软,耳鸣耳聋,头目昏花,须发早白,消渴,便秘,肾虚喘促等。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熟地黄可加快多能造血干细胞、骨髓红系造血祖细胞的增殖、分化作用,显著抑制肝脏出血性坏死及单纯性坏死。降压,提高免疫力,抗氧化。
《本草从新》:“滋肾水,封填骨髓,利血脉,补益真阴,聪耳明目,黑发乌须。又能补肺阴,上九泻,治劳伤风痹,阴亏发热,干咳痰嗽,气短喘促,胃中空虚觉馁,痘证心虚无脓,一切肝肾阴亏,虚损百病,为壮水之主药。”
熟地补血汤
熟地黄15克,当归12克,白芍药10克,鸡血藤15克。将以上四味包药洗净,加入清水,煎煮30分钟,取汁再服。每日1剂,早晚各1次。可补益精血,滋养肝肾。适用于血虚心悸、头晕、目眩、面色无华。
山茱萸
性微温,味酸、涩。归肝、肾经。
补益肝肾,收敛固涩,固精缩尿,止带止崩,止汗,此外还可生津止渴。用天腰膝酸痛,头晕耳鸣,健忘,遗尿,尿频,大汗虚脱,内热消渴,为固涩药。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山茱萸有护抗糖尿病的作用。抗菌作用。能增强心肌收缩性,提高心脏效率,扩张外周血管,明显增强心脏泵血功能。抑制血栓形成。抗癌。
山茱萸肉20克,粳米克,白糖适量。先将山萸肉洗净,去核,与粳米一同放入锅内,加水煮粥,将成时加入白糖,即可食用。可补益肝肾、涩精敛汗,适宜于肝肾虚弱之人,如腰膝酸软、盗汗、小便频数等。
冬青子
性凉,味甘、苦。归肝、肾经。
补益肝肾,清虚热,明目。用于头昏目眩;腰膝酸软;遗精;耳鸣;须发早白,骨蒸潮热;目暗不明。
《本草求真》:“补肝强筋,补肾健骨。”
《江苏药材志》:“治风湿痹痛。”
大藕糕
大藕4节,绿豆克,胡萝卜克,冬青子10克。将冬青子、绿豆洗净水泡半日,滤干,胡萝卜洗净,切碎捣泥,二物加适量白糖调匀待用。将藕洗净,在靠近藕节的一端用刀切下,切下的部分留好。将调匀的绿豆萝卜泥塞入藕洞内,塞满塞实为止。再将切下的部分盖好,用竹签或线绳插牢或绑好,上锅水蒸熟。可降低血脂,软化血管。主治高血脂。
龙胆草
性寒,味苦。归肝、胆经。
清热燥湿,泻肝定惊。主治:湿热黄疸;小便淋痛;阴肿阴痒;湿热带下;肝胆实火之头胀头痛;目赤肿痛;耳聋耳肿;胁痛口苦;热病惊风抽搐。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龙胆草能促进胃液和胃酸分泌,增进食欲;可利胆和保肝作用,明显降低血清胆红素含量;利尿作用;抗菌作用。具在镇痛、镇静及对子宫平滑肌有解痉作用。
《本草纲目》:“疗咽喉痛,风热盗汗。相火寄在肝胆,有泻无补,故龙胆之益肝胆之气,正以其能泻肝胆之邪热也。”
复方菊槐茶
菊花、槐茶、绿茶各6克,龙胆草10克,沸水冲泡,代茶常饮。有辅助降压作用。
川牛膝
性平,味甘、微苦。归肝、肾经。
逐瘀能经,通利关节,利尿通淋。用于经闭症瘕,胞衣不下,关节痹痛,足痿筋挛,尿血血淋,跌打损伤。
《四川中药志》:“祛风利湿,通经散血。治寒湿腰腿骨痛,足痿筋挛,淋病。”
川牛膝炖猪蹄
川牛膝10克,猪蹄克,黄酒、盐、味精、胡椒粉适量。猪蹄刮净去毛。剖开两边后切成数小块,与牛膝一起放入大炖盅内,加水毫升,隔水炖至猪蹄熟烂,去牛膝,余下猪蹄肉和汤食用。可补肾强身。
生龙骨
性平,味甘、涩。归心、肝、肾经。
潜阳安神,用于阴虚阳亢,烦躁易怒,心悸失眠,头晕目眩,癫狂惊厥。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龙骨有镇静、收敛、固涩、止泻之效。
来复汤
山萸肉60克,生龙骨、生牡蛎各30克,生白芍18克,人参12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治疗精气欲脱,凡大病愈后,不能自复,虚汗淋漓,或汗出而喘、气短失序等,急服此方,可使气阴恢复。
罗布麻叶
性凉,味甘、苦。归肝经。
平肝安神,清热利水。用于肝阳眩晕,心悸失眠,浮肿尿少;高血压病,神经衰弱,肾炎浮肿。
罗布麻粥
干罗布麻叶10克,菊花3克,粳米克,白糖30克。前2味洗净,水煎取汁,放入粳米煮成稀稠粥,加入白糖调味即成。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食。可平肝清火,利尿降压等,适用于肝火上炎、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
天麻
性平,味甘。归肝经。
平肝息风、祛风止痛。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天麻有镇静、镇痛的作用,可以增加脑血流量,降低脑血管阻力,降低血压,减缓心律,对心肌缺血起到保护的作用。
《开宝本草》:“主诸风湿痹,四肢拘挛,小儿风痫,惊气,利腰膝,强筋力。”
《本草汇言》:“主头风,头痛,头晕虚旋,癫痫强痉,四肢挛急,语言不顺,一切中风,风痰。”
天麻煮鸡蛋
鲜天麻60克,鸡蛋三个。将鲜天麻切片放锅内加水煮三十分钟后,打入鸡蛋煮熟就可食用。可祛风止痛,适用于头痛目眩或长期头痛。
柴胡
性微寒,味苦、辛。归肝、胆经。
和解表里,疏肝,升阳。治寒热往来,胸满胁痛,口苦耳聋,头痛目眩。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柴胡具在保肝利胆、降血脂、解热镇静、镇痛、镇咳、抗炎作用。
《日华子本草》:“补五劳七伤,除烦止惊,益气力,消痰止嗽,润心肺,添精补髓,胸胁气满,健忘。”
牡蛎柴胡汤
牡蛎40克,柴胡6克,夏枯草15克,荔枝核、皂角刺各10克(中药店均有售),猪瘦肉50克,生姜2片。各物分别洗净。药材稍浸泡,一起与生姜下瓦煲,加水0毫升(约4碗量),武火滚沸后改文火煲约40分钟,下盐便可。可一日分2次进饮,若辅助治疗可隔日进饮,边服2周。散结解郁、疏肝理气,是辅助治疗乳腺增生的药膳。
三七
性温,味甘、微苦。归肝、胃经。
止血、散血、定痛。用于跌扑瘀肿,胸痹绞痛,症瘕,血瘀,疮痈肿痛。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三七具在良好的止血和显著的造血功能。能加强和改善冠脉循环,扩张血管。有较强的镇痛作用,具有抗疲劳、提高学习和记忆能力的作用。抗炎、提高免疫力。抗肿瘤。抗衰老、抗氧化、降血脂。
《本草纲目新编》:“三七根,止血之神药也。无论上、中、下之血,凡有外越者,一味独用亦效,加入于补气补血药中则更神。”
三七炖排骨
三七20克,排骨克,三七主根用冷水浸泡半小时左右,将敲碎成蚕豆大小,用纱布包好加排骨、盐少许,用文火炖1-2小时可食用。有益气养血、滋阳强壮作用。也治疗老年人的头痛、腰肌酸软无力等症。
十二、
肝主怒,常生气的人最易得肝病,伤“肝神”。肝属木,木性人具有宁折不屈、不轻易服人的性格。这种人做起事来一般容不得别人辩驳,别人一反击,心中就不服气,这样一来,内心就在不断地来回“拉锯”,结果把怒气引上来了。
怒伤肝,爱生气的人一般肝都不是很好。人在发怒时,会感觉胸膛发闷,像有什么东西堵住一样。有些人还会出现脸色发红、头昏眼花、两臂麻木、胸膈等症状,这些都是暴怒伤了“肝神”的结果。如果一个人平时脸色青里带白,说明肝经已经受到了损伤,很可能患有肝病。
怒则气上:是指过度愤怒,可使肝气横逆上冲,并走于上。怒为肝之志。临床见气逆,面红耳赤,或呕血,甚至于昏厥卒倒。肝主魂,人生气发怒、抑郁、悲哀,会伤及肝脏,引起肝郁气滞,魂不内守,失眠,心烦,头痛,造成胁肋区疼痛,筋骨失养。常见的病征表现为肝炎、关节炎、抑郁症、精神病、失眠等。凡遇事不遂意而产生一时性的激怒,一般不会致病。但如暴怒,则反伤肝,使肝气疏泄太过而上逆为病。肝气上逆,血随气升,可见头晕头痛、面赤耳鸣,甚者呕血或昏厥。肝气横逆,亦可犯脾而致腹胀、飧泄。飧泄又名水谷利,大便呈完谷不化样。若克胃则可出现呃逆、呕吐等。由于肝肾同源,怒不仅伤肝,还能伤肾。肾伤精衰,则现恐惧、健忘、腰脊症。肝为五脏之贼,故肝气疏泄失常可影响各脏腑的生理功能而导致多种病变。如《三国演义》中的周瑜,就是被诸葛亮激怒,怒气伤肝而亡。
十三、
养肝护肝一定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