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张某性别:男年龄:43岁职业:工程师
就诊日期:-5-10
主诉:右上腹隐痛二年余。
现病史:患者于年12月6日进食油腻食物后右中上腹部隐隐作痛,5分钟后自行缓解。医院B超示:胆囊多发结石,最大者直径8mm;胃镜示:无异常。诊为胆囊结石。医院、医院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1年余,无明显疗效,且夜间偶有绞痛发作,故于今日来我院求治。
刻诊:右中上腹隐痛,乏力易倦,口干欲饮,纳谷欠馨,大便干,1~2日一行。
舌苔:舌中裂纹,苔薄而干,边有齿痕。
脉象:脉细弦。
实验室检查:肝功:ALT↑AST↑CHO↑γ-GT↑HDL↓LDL↑。B超示:胆囊多发结石,最大者直径8mm;胆囊收缩功能差(脂餐前:9ml,脂餐后8ml)。
诊断:
中医诊断:胁痛(气阴两虚型)
西医诊断:胆囊结石
辨证证型:本病属祖国医学“胁痛”的范畴。患者平素嗜食肥甘厚味、恣饮醇酒,蕴生内热,耗伤阴血,胆为中清之府,受邪所扰,胆腑升降失司,胆汁郁滞,久而成石。阴血亏虚,络脉失养,不荣则痛,故右中上腹隐痛。津液不足故口干欲饮,便干难解。中气亏虚故乏力易倦,纳谷欠馨。结合舌脉,四诊合参,可辨为气阴两虚型。
治则:益气养阴、柔肝利胆
方药:
太子参12g 黄芪30g 杞子12g
生地12g 熟地黄15g山萸肉9g
白术12g 白芍12g 茯苓15g
茵陈12g虎杖12g 青皮9g
陈皮9g 佛手9g 生山楂12g
六神曲9g萝卜子9g大枣24g
14帖,水煎,早晚餐后口服。
中成药:
清胆胶囊3瓶
3片每日3次口服
调摄:适度清淡饮食。养成良好排便习惯。避免仰卧休息。保持心情愉快、劳逸适度。
二诊(-5-24):右中上腹隐痛仍作,绞痛未发,腰膝酸软,饮食排便转佳。舌中裂纹,苔薄而干,边有齿痕。守原法出入。
上方加:杜仲12g川断9g牛膝9g
14帖,水煎,早晚餐后口服。
三诊(-6-8):隐痛减轻,绞痛未发,夜来心悸,寐欠安。舌脉如前。EKG示ST-T改变。守原法出入。
上方加:全瓜蒌9g薤白头9g夜交藤15g磁石(先煎)15g
14帖,水煎,早晚餐后口服。
后依此法反复进退服药1年余。
末诊(-9-11):隐痛已持续3月余未作,无不适,舌中仍有细小裂纹,苔薄白而润。复查肝功示:正常。B超示:胆囊结石消失。胆囊收缩功能正常(脂餐前:11ml,脂餐后4ml)。嘱患者以清胆胶囊和养肝利胆颗粒巩固疗效,并注意调摄。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上海地区的胆石病以胆囊结石为主。现代医学主张对有症状的患者应用熊去氧胆酸(UDCA)进行口服溶石治疗,若有手术指征则进行急诊或择期手术治疗。欧美国家UDCA治疗胆囊结石有效率不超过50%,完全溶解率低于15%,在我国这两个比例则低得多,这可能与胆囊结石的性质不同有关。另外,许多患者出于对术中胆管损伤和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的恐惧、对结石残留和复发的担忧,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更倾向于寻求中医药治疗。
中医学中并无“胆石病”之名,但多有与之相似的记载。本患以胁肋隐痛为主证,当辨为“胁痛”。历代医家对“胁痛”的辨证论治做出了积极探索,至明代张介宾《景岳全书》中将胁痛分外感、内伤,为胁痛辨证确立了总纲。本病表现在胆,其根源在肝,当从肝论治。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藏血而主疏泄。其疏泄功能的正常有赖阴血的充足。临床研究显示,慢性胆道感染、胆石病患者属肝阴不足者占半数以上。其表现正如本案患者,胁肋隐隐而痛、间歇而作、绵绵不休,口干口渴,常欲饮水,大便干、数日一行。兼有气虚者还可表现为大便虽不干,但觉排出困难,气短乏力,稍劳即倦。舌红或有裂纹、边有齿痕、苔薄而干,脉弦细或兼数。治疗当以益气养阴、柔肝利胆为法。
药用太子参、黄芪益气养阴,生地黄、枸杞子、山茱萸滋养肝肾,熟地黄、白芍养血柔肝;茵陈、虎杖利胆清热,另以茯苓、白术、生山楂、六神曲、萝卜子、大枣健脾和胃,消食除胀,使气血生化有源。共为养肝柔肝的基本方。在用药时候应特别注意,柴胡、木香、枳实、青皮、陈皮等疏肝理气中药性多辛燥,耗伤肝阴,应尽量少用或不用。而应采用玫瑰花、绿萼梅、佛手等性平力缓之品。曾见过一个胆囊结石患者,该患者舌体上有5条很深的纵行裂纹,翻阅其病历卡,在长达2年的时医院应用小柴胡汤加疏肝理气药进行治疗,2年之中药物基本没有大的变化,患者自述治疗前舌体上并无裂纹,经过治疗,症状亦并无明显缓解。可见在治疗胆石病时一定不要拘泥于疏肝利胆法,更不应将胆石病与小柴胡汤证等同起来,如《景岳全书?胁痛》中所说。“胁痛有内伤外感之辨,……必有寒热表证者方是外感,如无表证,悉属内伤”。总之,中医看病切记“辨证论治”四个字。
胆囊结石患者应注意少吃油腻食物,尽量清淡饮食,但不应过度。国外有报道称一餐中至少应有10g脂肪才能保证胆囊的充分收缩,而胆囊的充分收缩对于清除胆囊内的细小结石意义重大。良好的排便习惯亦有利于降低腹压,促进胆汁排出。还应避免长时间处于仰卧位,以防较大结石嵌顿在胆囊颈口处。除此之外,保持心情愉快、劳逸适度等都可有效减少隐痛或绞痛的发作。经过合理的中医药治疗,并注意日常养生调摄,绝大部分患者临床症状都能有明显的缓解,部分结石较小的患者有溶石或者排石的可能。由于胆结石是代谢相关疾病,尤其胆囊结石与脂代谢关系密切,很多患者在治疗胆结石的过程中,脂肪肝常可消失。总之,根据肝胆互为表里的关系,以及肝脏体阴而用阳的特点,采用益气养阴、柔肝利胆法辨证治疗气阴两虚型胆石病,将现代医学必须由外科解决的问题在内科范围内解决,能够减轻患者痛苦,减少医疗支出,节约医疗资源,体现了中医学的临床优势。
本案将胆石病的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很好地结合起来,中医的辨证又不拘泥于传统的疏肝理气法治疗,而是实事求是地以证参舌脉,采用益气养阴、柔肝利胆的方法治疗,收到胆囊结石消失、胆囊收缩功能恢复正常的痊愈疗效。
本案书写规范,条理清晰,重点突出,逻辑性强,较充分地体现了导师“胆病从肝论治”的学术观点。
温馨提示:
本平台分享健康图文信息,仅供大家参考学习交流,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及处方。如有需要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赞赏
人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