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胆结石症状
胆结石术后
胆结石原因
胆结石中医
胆结石排石
胆结石费用

郭名高年书法生活找座高峰去

北京治酒渣鼻好的医院 http://m.39.net/pf/a_8733708.html

爬坡时间

----年,我的书法生活

作者:郭名高

年最后一天,我长舒了一口气。

此前,我翻阅了启功先生一些资料,耗时月余,构思再三,总算在这天完成了《书因人传看启功》。这是“书坛点将录”的第二篇,读者将它当作书法批评来读,却未见只言片语论及书法。时代不缺少批评,少的恰是艺术之外的修持。挖掘书坛大家的闪光点,远比放大他们的不足对这个社会、对自己更有意义!

走进这些人的世界,你会觉得自己还有许多不足。艺术家就是在自省的过程中渐趋成熟的。

我们一度看重技术,技术却解决不了我们面临的所有困惑。

?郭名高隶书对联

1

二月底,我开始翻阅《林散之年谱》。在一则日记中,我写了这样几句话:

“张栗庵乃前清举人,家拥书城,藏书两万余册。林散之每天一早去老师家借书,回家勤读,焚膏继晷。第二天,他将书还回去再借。如此往复数年。后经张栗庵推荐,林散之赴上海追随黄宾虹学习山水画。在此期间,他每天照样借黄先生的藏书来阅读。同门夏伯舟甚是不解,劝他应该将时间用在绘画上。

林散之不以为然,还是我行我素。在他看来,多读书能去匠气,多写字易得笔力。读书多则积理厚,思维敏捷,对传统、对创新的认识才会深刻一些,加之笔下常携书卷气,非画匠可及也。”

书法之外,我也写点文章。一次,我将文章发到一个书法群里。有个姓胡的“书法家”跳出来非难,他说我是书法家,就应该把精力放在笔墨上,写文章有球用!他多次表达类似观点,用语毫不客气。我不屑与之争,但这次却回了他一句:“只知道写字,能有多大出息?”

郭名高隶书小品

在《大境界与小格局》中,我讲过一则寓言故事:

兄弟俩在外闯荡多年,赚了些银子打算回家盖房。老大将旧居拆得干干净净,买砖买瓦请匠人;老二则无动于衷,只是在邻里四舍转了几日,没有一点动工的意思。老大就劝弟弟:“兄弟,做人要务实,我的房子快好了,你的屋子咋还没个影儿?

又过了一年,老二买了十几套商品房。房子都在三线城市,交了首付,他已经所剩无几。两年后,他的房子陆续交工,而他的生活也陷入了困境。老大有些心疼弟弟,想援助一把,就批评道:“我搬进新居都快三年了,你还在流浪!”老二报以微笑。

后来,附近一个镇子因为城市改造,开始大面积拆迁。房价急剧上涨,老二卖了8套房,还清了所有贷款,又装修了一套,买了家具。十五年后,老大盖的房子已经陈旧,生活还是没有多大起色,老二却有了自己的房地产开发公司。??

?书法亦如此,再要上一个台阶,仅靠勤劳是不够的。

郭名高隶书对联

年,林散之21岁。这年秋天,因为临习沈周《洞庭秋色》长卷,林散之废寝忘食,积劳成疾,画到一半就病倒了。后经张栗庵及时救治,才挽回一条命。病愈后,林散之写了一首诗:“病里犹思湘水月,梦中苦忆洞庭波。画缘未了今生愿,墨债留为来世磨。”

年2月5日(除夕),林散之在乌江镇浴室洗澡,不慎跌入蒸气池,身体烫伤近百分之九十。当他从昏迷中清醒过来,问医生的第一句话是:“我的手还能写字吗?”病愈后,林散之作《病归》诗:“劫后归来身半残,秋风黄叶共阑珊。可怜王母多情甚,接入瑶池又送还。”

触摸林散之的世界,我的灵魂似得甘霖滋润,筋骨之间充盈着无穷的力量。我无法释放内心的兴奋,拈一根长锋羊毫开始临习摩崖石刻。工作室还算宽展,地面上铺了一百二十多平尺的临作,我徜徉其中,为自己先鞠了一躬。后来,这套八尺十一条屏通临《西狭颂》连同一副对联被山东一家私人博物馆收藏。

在揣摩林散之怎样成为“草圣”时,我留意到他用过的毛笔、他论书的吉光片羽和临习汉碑所留下的日课。

我开始使用长锋羊毫。

林散之书法

林散之有《博思》二字,写得极“松”,用墨活且清,有书卷气。结合他的书论,我就琢磨,长锋羊毫或许可以一试。我找出此前在河北美院门口买的笔,这支笔出锋16厘米,颖毫极其柔软。之前,我也曾用过,虽有意外之趣,总觉得驾驭不易,常在创作时改用兼毫。

字要松,有书卷气,执笔先得“松”起来;行笔“缓”则墨易入纸,因为颖毫过柔,若使力加压,力道无以承继,线条犹如死蛇缠树,难得生机。书法贵在用笔,得意处在一个“提”字。长锋羊毫因为柔软,时刻需要提得笔起,这样,线条才能挺起来,富有弹性。

经此训练,我觉得自己的线质好了许多,亦得苍润之质,这是我一直向往的。自此以后,但凡写大字,我都会使用这支笔。后来,又从网上买了两支。

年初,我在史星文老师的工作室得见善本《郙阁颂》,甚是欢喜,就用手机拍了下来。应该说,我的书风发生了一些变化,更换毛笔是其一,再就是临了这本字帖。这一年,我写大字居多,常在《石鼓文》和《郙阁颂》上打转。

郭名高隶书张祜《集灵台》

四月初,我以六尺整张书张祜《集灵台》以应《书法报》“全国国展书家邀请展”之约。当时颇费了些气力,写了数张,后择三张钤印留存。这几件作品,开始有了恣肆的味道,又不失书卷气,是我首次以长锋羊毫创作,故值得轻描一笔。

?墨海初心----鄠邑区中国书协会员作品展

六月中旬,“墨海初心----鄠邑区中国书协会员作品展”在农民画展览馆展出,我提供了8件作品,其中一大一小,有两套是隶书四条屏。这个展览,我以大字为主,是对过往一个总结,颇有些承前续后的意思。

展厅一角

我想将这种感觉持续下去,于是,在《郙阁颂》上下了一些功夫。有时写得兴奋,以为不恶,还会拍几张照片或发一段小视频。使人懊丧的是,这种兴奋不出两日,回头看又是一身毛病。或因如此,我极少有临作存下来,过了那个兴奋劲,地面上铺的字就被翻过去临了帖。阅读林散之,他在这方面给了我一些启示。

作者接受电视台采访

十月中下旬,我首次以四尺对开水纹纸通临《郙阁颂》,得27条平尺。那一刻,工作室的地面被纸张淹没,我穿梭其中,激动得手舞足蹈。在纸尾,我以行书作跋曰:“?年初,于史先生处得见《郙阁颂》善本,遂拍照打印,以此为日课。择长锋羊毫临习数月,书风大变,甚以为乐。今通临一过,是为记。”

到了七月初,我做了胆结石手术。当月下旬,身体逐渐康复。在此期间,我不宜久站写大字,就坐下来写文章。

记得那天是7月22日,正逢盛夏。天极热,为避免疏懒,我去工作室待了半日。半壶茶,一部手机,案头再摊一堆书,还有许多字帖。文章写得极慢,连续数日,每天不足一千言。大概写到六千字,我就放下了,然后就是临帖。

我一惯主张理论与创作并修。文中所论,涉及实临、意临、笔法、墨法、章法、节奏、书写性以及创作、风格、创新等,每到一处,我都会将其付诸实践,然后反复琢磨、总结,绝不拾人牙慧。这样以来,《由隶书郙阁颂谈起》就写得极其缓慢,直到12月7日才算定稿。全文共余字,在转发按语中,我不无自毫地说:“今年得此一篇,已不虚度矣!”

郭名高汉篆作品

通临完《郙阁颂》,我突然对汉篆《开母庙石阙》发生了兴趣。其实,也想通过临习此碑,汲取一些营养滋补隶书所阙。大概有半个多月吧,我每天都在这上边下工夫。初以四尺对开作五言集联,依其篆法,对方圆关系、墨色的枯湿变化和书写性尤为上心。这样持续了多日,留下十五六件习作。尔后,再以同样尺寸书写了三十五件七言联。愈到后来,状态愈佳,个人情趣的介入也更突出。朋友见之,竟以缶翁作比,极尽溢美之辞。

?

作者年成绩单(一)

2

开春时,我曾和吴先生有过一次长谈。我说,今年要写点大文章。遗憾的是,这点计划也经受了一些波折。

新学期伊始,单位面临省级示范高中验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我的时间被分割得零七碎八,工作量竟创历年最高。这样下去,写作无法保障。在完成《草圣林散之》后,我开始在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jigse.com/djsfy/14128.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