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胆囊结石是如何产生的?
胆囊结石是一种常见病,在我国发病率约为10%,西北、华北地区发病率高于全国其它地区。胆囊结石的发病原因极为复杂,除了基因相关的遗传易感因素外,胆囊结石的发生与饮食结构、卫生习惯、胆道感染、胆道蛔虫及性别等因素有密切关系。此外,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和肥胖发病率的升高,以“代谢综合症”为背景的胆囊结石的发病率必然会逐年增高。
二、查出胆结石要不要治疗?
这里要分几种情况讨论:
1.静息性胆囊结石:除了B超诊断出胆囊结石外,没有明显症状。对于这种情况,不一定需要马上处理,但需要定期复查、观察。
2.慢性期常有上腹部隐痛,腹胀,消化不良,油腻饮食不能耐受等类似“胃病”的表现,甚至被长期诊断成胃病。因此,产生消化不良症状时不要只当作一般的胃病而疏忽仔细检查,以免耽误治疗。
3.急性发作时,以胆绞痛为主要临床表现,往往比较剧烈,医学上称为胆绞痛。疼痛多在中上腹或右上腹,可放射到右肩部或右肩胛骨处。
4.胆囊结石还会引起许多严重的并发症:结石嵌顿引起急性胆囊炎甚至穿孔,导致严重的腹膜炎;结石下行入胆总管,导致胆管结石,合并感染时,引起胆管炎症、胰腺炎;此外,结石对胆囊的长期刺激可引起胆囊壁黏膜的炎性改变至黏膜细胞异常增生,导致胆囊癌的发生(约为0.5%?1%),随着年龄增长,患胆结石患者的胆囊癌发病率会进一步升高。
因此,原则上只要有临床症状者,包括慢性期消化道症状和曾经有胆绞痛发作的患者均应行胆囊切除手术。部分完全没有症状的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选择保守治疗。但如下患者必须尽快择期手术:糖尿病患者,心肺疾病患者,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上述患者一旦急性发作,并发症明显增加,加上这些患者的全身情况欠佳,手术的死亡率大为增加,因此即使没有症状也建议行择期预防性胆囊切除。此外,巨大结石(直径2.5cm)、萎缩性胆囊炎、胆结石十年以上、育龄期妇女准备怀孕等情况,应及时手术治疗。
三、胆囊切除手术怎么做?
现在多推荐腹腔镜下胆囊切除(图1)。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应用当代最先进的光学、电子、电热等设备和技术,只要在患者肚脐部及右上腹做3个0.5∽1cm的小切口,就可以完成胆囊切除。其具有创伤小、疼痛轻、恢复快及住院时间短等优势,现已成为胆囊切除的标准术式。我院肝胆日间手术中心开展“日间胆囊切除术”,患者从入院、手术到出院全部在一个工作日内完成,广大患者能够快速住院、快速手术、快速康复,在整个围手术期将会得到我们全程的呵护,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医疗费用,医院“住院难、手术难”等难题。
四、运动排石、药物排石、体外碎石可以吗?
许多患者认为加强运动健身就能排出胆结石,实际并非如此。适当的有氧运动,有利于新陈代谢和身体健康,但是胆囊结石是在胆囊内形成的结晶物质,运动并不能促使其排出体外。药物排石仅能对胆囊结石初期结晶物质有一定的效果。一旦结石形成是很难达到治疗的效果。体外碎石是泌尿系结石常用的治疗,但胆囊结石多不推荐体外碎石,主要是由于被击碎后的结石在排放过程中容易卡在胆总管,引起胆道阻塞、胆管炎,甚至胰腺炎等严重问题。
五、什么时间手术比较适合?
一般建议不痛的时候手术,急性发作的等炎症控制后1-2月再手术比较合适,因为此时胆囊没有炎症水肿,手术简单,恢复快,并发症少。
六、胆囊切除后对日常饮食有影响吗?
胆囊的生理功能是浓缩和贮存胆汁,进食时胆囊会收缩,存储在胆囊内的胆汁排入肠道,起到乳化脂肪促进消化的作用。因此,胆囊切除后的短期内部分患者可有轻度腹泻,需清淡低脂饮食。一般在胆囊切除半年左右,胆管会代偿性扩张起到部分胆囊的作用,那时可基本正常饮食,对生活没有影响,不必过多担心。
七、胆囊切除术会影响体力劳动吗?
以往的开腹胆囊切除术,由于其创伤大,确实会对体力劳动有所影响;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由于其创伤小、恢复快,对体力劳动的影响会比以往更小。
八、不想切除器官,能不能保胆取石?
有些患者认为“身体发肤授之父母,不愿轻易舍弃一个器官”,想做保胆取石。早在年前的胆囊结石手术,就是切开胆囊,拿掉石头,再缝上胆囊。后来发现这样做术后胆囊结石复发几率很高。尤其是胆囊结石的病程较长时,胆囊往往已失去了它的储存、浓缩和排泄胆汁的功能,保存一个有病的胆囊就相当于保存一个病灶,日后更容易再发结石,为日后的治疗带来更大的风险。
(文章配图来自网络,仅供参考学习)
医教部质量管理科王宏斌编辑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