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免费领
今天这篇文章跟大家聊聊中医是如何应对胆结石的。
首先告诉大家一句话:肝气不畅,就会化火。肝郁化火,就有结石。
讲一张真实的案例。
故事的主人公,叫做翁迺恭。他是我国福建一带的中医老前辈,在业界是很有影响力的。
有一次,翁师接待一个54岁的男性患者。
在一年前就有上腹部闷痛的毛病。后来问题越来越严重,痛感越来越明显,每次午饭后,都要疼一阵,疼痛是持续的钝痛,没有消停的时候。疼着疼着,就放射到肩膀,整个人大汗淋漓。
到医院经过检查,是胆结石。经过治疗,疼痛缓解,医院后依然口苦、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部发胀、小便黄。上腹部的隐痛、钝痛之感,会时不时地出现。
患者不想手术,于是决定看中医,就找到了翁迺恭老前辈。
刻诊,舌红,苔黄厚,脉象弦数,腹部疼痛拒按。翁老前辈提笔写了一张方子,如下:
柴胡,延胡索,郁金各6克,鹅不食草,北茵陈,金钱草各15克,金铃子10克,黄芩9克,通草3克,蒲公英12克。水煎服,每日一剂。
结果患者用药6剂后,诸证大减,接着再用4剂。10剂药喝完,疼痛、腹胀、呕恶基本消失。此后翁师以健脾疏肝为思路,化裁善后,最后患者身体恢复如常。到医院检查,胆结石阴影不在了。
这个药方是应对肝郁化火型胆结石的标准用方之一,很有代表性。
患者有胆结石。中医讲,是肝病。
中医认为,肝胆互为表里。两者紧密相连。古人说“肝胆相照”。胆结石,一定是因为肝有问题。
患者舌红,苔黄厚,脉象弦数,口苦、尿黄等表现,就是标准的有肝火的表现。
肝火是肝郁时间长了而化火。一年前开始腹部胀痛,肝郁气滞已经很长时间。肝郁气滞相当于气憋在那里了,导致生热化火。肝胆之气不顺,胆气上逆,引起口苦。肝胆之气横逆伤脾,中焦升降失常,引起呕吐、恶心、消化不良、没食欲。肝郁化火,小便就会发黄。
看见胆结石,先要想到肝。肝郁化火,日久形成结石。
就要疏肝理气,清热化火。把结石形成的内环境消除,结石也就没有容身之地。
翁师的配伍里头,柴胡可以疏肝解郁的。郁金和茵陈可以清肝火,还能疏肝气。通草、蒲公英、黄芩,都是清热去火的。延胡索和金铃子搭配可以疏肝止痛,清肝经之热。金钱草是传统的化石之品。鹅不食草,为民间治疗结石的常用药,有一定利胆排石作用。
这个配伍针对的一定是肝郁化火所致的胆石症患者。辨证要点是舌红,苔黄厚,脉象弦数,腹痛腹胀,口苦纳呆,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小便发黄。
生活中,这种类型的胆石症患者很多。也不是所有胆结石的形成,都是由肝郁化火而来。文中所讲的思路,不是唯一的,不代表全部的临床实践。
本文理论依据:《中医外科学》、《中药学》文章仅供参考、学习,不替代医嘱和处方。文中所述配伍,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点开